搬開企業 AI 代理部署絆腳石,專家建議資料治理 4 大要件
AI 代理(AI agents)正快速成為企業科技的下一波關鍵浪潮。從行銷自動化、客服優化到內部協作與決策建議,這類智慧代理人不只具備即時反應能力,更能在人與資料、系統的互動中持續學習、進化。
管理顧問公司凱捷(Capgemini)在 2024 年調查了 1,100 位大型企業高層,發現已有 10% 受訪者表示公司已經導入 AI 代理,並且有 82% 表示未來 3 年內預計導入 AI 代理。
但在進入大規模部署 AI 代理之前,一個根本問題不容忽視:企業的資料準備好了嗎?
AI 成敗的隱形絆腳石:資料碎片化
一項來自調研公司 PYMNTS Intelligence 和金融科技公司 Fiserv 合作調查指出:超過一半(51%)的受訪零售商缺乏即時資料,仍陷於「資料碎片化」的困境。這意味著消費者資料散落在 CRM、POS、電商平台等多個不同系統中,AI 代理可能無法取得全貌,難以提供即時、精準的服務與推薦。
這種結構性問題,根據《CIO》,讓品牌即使引入了 AI,也因資料不完整、不即時、不一致,最後淪為表面上的智慧系統。AI 代理最終還是得依賴資料決策,如果基礎資料有誤、延遲或重複,將導致判斷錯誤、偏誤建議,甚至引發隱私與合規問題。
要讓代理 AI 發揮實力,先建立「資料四要件」
顧客資料管理 AI 公司 Amperity 共同創辦人斯拉格(Derek Slager)整理出,企業若想擁抱 AI 代理人,首要任務不是部署模型,而是優化資料基礎。具體來說,需具備以下四項關鍵條件:
1. 相連的資料基礎架構(Connected Infrastructure)
打通不同系統與平台之間的資料牆,建立可緊密整合的統一環境。因為 AI 需要能夠跨通路獲得資訊,例如了解顧客的購買歷史、客服對話與最近的社群互動。
2. 即時可用性(Real-time Availability)
AI 代理人必須根據最新情境快速做出反應,例如推薦商品、處理客訴或優化體驗。如果資料傳輸延遲,推薦就會過時、處理也會失準,等同削弱 AI 效能。
3. 資料可追溯性(Lineage)與語意一致性(Semantic Clarity)
斯拉格表示,企業需要能掌握資料的來龍去脈:資料從哪裡來、怎麼轉換、誰能使用?同時也要確保「一個顧客」在不同系統中不是五個不同代號,否則會嚴重影響 AI 理解與判斷。
4. 隱私與合規性(Compliance-first Architecture)
在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與美國《加州消費者隱私法》(CCPA)等隱私法規越來越嚴格的環境下,AI 使用個人資料進行決策必須具備清楚的授權記錄、訪問權限與可稽核性。斯拉格認為,資料基礎必須內建這些能力,而非事後補救。
部署 AI,不能耽擱資料整理
很多企業急於部署 AI 工具,卻忽視資料準備的重要性。騰雲科技服務董事長梁基文曾對外分享,企業從 AIoT、企業資源規劃(ERP)、客戶關係管理(CRM)等系統收集到的大數據,其實蘊含企業營運的智慧結晶,若能進一步結合產業知識,將有機會轉化為「厚數據」,成為培養 AI 代理的良好基礎。
零售商在部署前,可以著手進行系統資料盤點,調查資料來源、責任單位、同步頻率,並建立整合平台,透過 CDP 等解決方案建構統一入口,驅動各個管道的資料,也別忘了要持續監測 AI 代理的輸出品質,並持續透過人工調整與優化。
AI 代理能否發揮長效價值,不在於工具本身,而是在於是否有乾淨、完整、即時且可追蹤的資料基礎。若資料尚未具備這些特質,就像讓 AI 代理在迷霧中導航:看似有用,卻始終走不穩,也無法讓價值延續。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Capgemini、《PYMNTS》、《United AI》、《CIO》,首圖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廖紹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