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努力一下,就能出國旅行」50歲後,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把錢看得更通透,「稍微不夠」才是最理想狀態
作者 : 松浦彌太郎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被譽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松浦彌太郎,不僅是《生活手帖》總編輯、「COW BOOKS」書店負責人,還有文字工作者等多重身分。他高中退學,又在49歲轉職,進入新創的網路公司Cookpad任職。現年已60歲的他,將50歲視為人生中的「第二次誕生」,50歲後如何生活與工作?該享受與學習什麼?
他的建議是:保持金錢「稍微不夠」才是最好的狀態,再努力一下,就能買到那雙運動鞋;再多存一點錢,就能去那個國家旅行。
這種單純的渴望,正是推動自己勇於冒險、挑戰風險的動力來源。
金錢只是「暫時寄放之物」
金錢是一項重要的工具,能讓人生擁有更多自由選擇的可能性。
有了錢,我們可以購買想要的東西,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甚至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所以,錢當然是越多越好。」年輕時,我也曾經這麼想過然。
而,當我步入人生的後半段,終於逐漸明白了一件事──金錢,從來都不是「可以擁有」的東西。即使賺再多的錢,它也不過是暫時託付在我們手上的「寄存物」罷了。
我開始意識到,錢包裡的現金,銀行帳戶裡的存款,並不是眞正屬於我的財產,而是我從社會中暫時「保管」的資源。這樣的觀念,或許才是對金錢最正確的理解。
「松浦彌太郎這個人,看起來還算認眞努力,所以應該能繼續累積良好的經驗,並且將金錢用在對社會有益的地方。那麼這次就多託付給他一些吧。」
我總覺得,像是有某種無形的意志正在如此打量著我,然後決定把錢「暫時」交到我手上。
珍惜的審視資產
進一步來說,我始終被考驗著,究竟會如何運用這筆交付給我的金錢。如果把這些錢花在毫無價値的事情上,那股無形的力量就會判斷:「松浦彌太郎辜負了這筆財富,浪費了被託付的資源。那麼,今後就不再多給他了。」結果,金錢的流動就會開始變得不順,財運也會隨之變差。
如果我們把金錢視為「隨著信任變動的託付之物」,那麼花錢時的態度自然會更加謹愼、細緻。
不只是金錢,我對於衣服、餐具、家具等所有物品也抱持著「被託付」的觀念。
除了食物等消耗品之外,我認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完全屬於我的財產,而只是暫時寄放在我這裡而已。
當這樣去思考時,哪怕只是一件羊毛衫、一只茶碗,都會格外珍惜,妥善對待。
金錢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意識到每一塊錢都不是「自己的財產」,而是暫時託付在手上的資源,且其運用方式正被審視著,那麼自然就會產生一種良性的緊張感,讓我們更愼重地使用。
金錢擁有足以徹底改變人生的強大力量。而正因如此,如何讓自己的生活不因金錢而失衡,如何確保自身不被財富左右,能夠適當地掌控它,才是身為成熟大人應有的責任與修養。
延伸閱讀:
50歲才懂,人生的倦怠,是心底的少年在等你冒險:從「一頓晚餐的時間」開始改變,日子變得毫不費力
金錢「稍微不夠」才是最好的狀態
年輕時,我對「賺更多的錢、還想賺得更多」這種欲望,比現在還要強烈得多。
然而,隨著年歲漸長,結識了各式各樣的人脈,並接觸到那些所謂的「富豪」之後,我才眞正認知到一個事實:擁有財富的同時,也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那麼,多少錢才算「剛剛好」呢?
我認為,「稍微不夠用的狀態」,或許才是最理想的經濟狀態。這就是我得出的結論。
如果金錢充裕到可以買任何東西,那麼,反而人會變得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
再努力一下,就能買到那雙運動鞋。再多存一點錢,就能去那個國家旅行。
這種單純的渴望,正是推動自己勇於冒險、挑戰風險的動力來源。
這麼一想,「擁有足以買下任何想要之物的財富」,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還眞難以判斷。
這只是我的想像,但作為世界頂級富豪之一的伊隆‧馬斯克,或許也覺得自己的資產「還不夠」,並未眞正感到滿足。
我猜,他認為自己為了實現太空開發的目標,仍然需要更多資金。正因為他尚未滿足,才會如此精力充沛地挑戰各種專案吧。
「稍微不夠」的程度究竟是多少?這大概會因人而異,取決於個人的欲望與夢想的大小。
一邊衡量自己的夢想規模,一邊讓金錢保持在「稍微不夠」的狀態,或許正是讓日子充滿張力與動力的最佳平衡點。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松浦彌太郎:50歲後我想這樣過》遠流出版,松浦彌太郎著)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六旬夫妻退休金僅303萬,卻年年出國…多虧50歲做了這件事、60歲無債一身輕!幸福老後必備4帳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