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每天5分鐘轉轉腳趾,90歲阿嬤拋掉拐杖走更穩、腰痛水腫神奇改善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9月03日04:00 • 發布於 09月02日04:00 • 新聞中心蔡經謙

相較於手指,我們日常注意到腳趾頭的機會並不多,然而,日本專家指出,腳趾是人體維持平衡與姿勢的關鍵樞紐,而且光是每天花幾分鐘轉一轉腳趾,就能改善腰痛、膝蓋痛,連水腫、代謝不良、夜間頻尿等小毛病都能好轉,。

2萬人實證!轉轉腳指幫助90歲阿嬤重拾腳力

發明這套「腳趾迴轉術」的,是來自日本「轉腳指協會(暫譯)」代表YUKARI,她本身有皮拉提斯與瑜珈教練的身分,至今已成功照護超過2萬人的雙腳!

無論皮拉提斯或瑜珈,都強調雙腳要穩穩踩地,YUKARI回憶,某次在暖身時隨手轉動腳趾,竟驚喜發現腳掌更貼合地面,全身也變得更穩定。從此她養成每天轉腳趾的習慣,發覺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明顯好轉。這個經驗成為她深入研究解剖學的啟發,並提出「腳趾迴轉術」,證實對腰痛、膝蓋痛、髖關節不適、肩頸僵硬、水腫、頻尿等症狀,都有明顯改善。

同時,在不少學員身上也得了驗證!例如一位90多歲爺爺原本連單腳站立都做不到,練習一個月後重新找回抬腿的力量;一位90多歲婆婆,女兒每天幫她轉腳趾5分鐘,後來成功放下拐杖,走得穩健又輕快;還有一名58歲女性駝背腰痛多年,堅持練習1年後不僅痠痛緩解,能挑戰登山健行,體感年輕許多。

靠著這套簡單卻神奇的技巧,她幫助無數人改善身體困擾,重新找回健康與自信。

轉腳趾神奇好處!關鍵在穩健雙腳、腰膝都受惠

轉轉腳指的健康好處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道理其實很簡單。YUKARI把人體比喻成一台推車,腳是輪子、骨盆與髖關節是載貨台、上半身則是貨物。如果輪子歪掉,載貨台就不穩,貨物自然容易傾倒。而腳趾的靈活度,正是整台「推車」能否平穩運作的關鍵。

當腳趾僵硬,髖關節與骨盆也失去穩定,上半身平衡也被破壞,身體只好用各種「代償動作」來應付,長期下來形成腰痛、膝痛等毛病。

相反地,透過「腳趾迴轉術」放鬆腳趾後,雙腳變得穩定,肌肉得以放鬆,髖關節活動度提升,下半身恢復正位。不只腰痛、膝痛改善,血液循環與淋巴流動也會更順暢,全身都跟著受惠。

日本瑜珈教練西川尚美也認可這項活動腳指的養生法,她指出,只要每天花點時間拉拉、轉轉腳趾,就能促進末梢血液循環、帶動全身代謝,效果包括改善手腳冰冷及水腫,還有助減輕疲勞、幫助入眠,推薦早晚各一次的效果尤佳。

1分鐘簡單搞定!「腳趾迴轉術」3步驟這樣做

這套「腳趾迴轉術」簡單來說只要用手抓住每根腳趾,輕輕往外、往內轉動,再依序用拇指把每根腳趾左右擴張即可。每天以5分鐘為基準,但即使只有1分鐘、或洗澡泡腳時順手練習,也能慢慢感受到身體變化。

步驟1:抓住腳趾根部

先找到腳趾彎曲時會「鼓起來」的關節(蹠趾關節)。一隻手放在腳掌下方,另一隻手的食指和拇指,牢牢抓住要轉動的腳趾根部。

(圖像經由AI生成)

步驟2:由關節帶動,畫圈轉動

以順時針、逆時針各轉約 10 秒。五根腳趾分別進行,特別是大拇趾,要慢慢、仔細地轉。如果下方托住的手能明顯感覺到「關節真的在動」,就代表你轉對了!

步驟3:足指擴張

雙手拇指放在腳趾側面,從大拇趾與第二趾的縫隙底部往上摩擦5次,擴張中間的縫隙。接著依序擴張每根腳趾間的縫隙。

最後仍要提醒,腰痛、膝痛、水腫等症狀的原因複雜,有時可能是潛在疾病的警訊,如果症狀持續應及早就醫,才能找出真正病因,獲得適當治療。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每天5分鐘轉轉腳趾,90歲阿嬤拋掉拐杖走更穩、腰痛水腫神奇改善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