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是提早退休、財務自由的萬靈丹!這3點取得平衡,才能拿回人生主導權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以前曾談到用錢的價值觀、投資績效的展現、本業工作的進展,這三者互有牽連,假如過度追求「投資績效」這項、忽略了另外兩項,那往往也難以自由、不會快樂,畢竟投資績效要做到卓越出眾,本來就不是一般人看看電視或雜誌就能達成的,金融行業中的確有高手,但也是極低的比率。
那聊聊另外一項,就是「用錢的價值觀」。
一個人如果簡約、節儉,這是好事,專欄也時常提到務實的生活,並不是我老古板,而是這真的比較容易達到提早財務自由的水平,也就是先苦後甘,這個模式還是比較常見到的,相信讀者周圍也應該看過不少這樣的長輩,有些長輩也不是經商的成功生意人,但50多歲照樣能退休,甚至更早過著愜意生活。
換個方式思考,如果單純從生活中做到很省,卻沒有兼顧另外兩項,那這樣有辦法達到財務自由的程度?
這問題很有趣,因為讓物質生活極度壓縮,追求精神層次的昇華與快樂,這也沒這麼容易,要不然大家不會人口集中在北中南各都會圈,因為強大的生活機能、較佳的教育資源、高薪的工作機會往往就在這些都會圈。
「躺平」這個詞是前幾年從對岸傳來的,意味著反正做什麼都沒用,都只是資本主義下的小奴工,何必成為棋子?
乾脆躺平。
也就是不婚不生不買房,租屋租愈便宜的愈好,生活能過就好,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否為社會多數?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應該不是多數,要不然這社會就不會再進步。
在沒錢的時候,我們節儉或犧牲部份生活品質,這是很正常的,過去一路打拼過程,也常被同學笑小氣或者被環境較好的朋友嘲諷,例如像是大夥討論吃什麼餐廳時,總會不自覺多想好幾下,當別人說每人大約700元、800百元時還OK時,但我覺得實在不太行,手上的預算要用到下週,那也許就建議其他選項,或乾脆就推辭不去。
有些人會覺得這樣是否會少很多朋友?
的確有這種可能。
但當下不這麼做,又怎可能存下第一桶金?
手機通話費也是要找最省的(以前還沒Line的時候)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後也都是用太座淘汰的,她買新機的時候,我就把舊的拿來使用,直到第3支手機起,才終於有一支新的;這些都是十多年前過生活的軌跡。
但一味的節儉過日子,如果省到一個程度,還要繼續鑽牛角尖,那就失去時間價值了。
舉例來說:一個月收入約4萬元的年輕人,從外地來台北打拼,每月租屋與吃喝的開銷能壓在3萬那其實很不錯了,能繼續壓到2萬或者1萬5,000元,可說是困難重重,畢竟還有房租。
不說台北,光是新北第一圈的套房,少說也都要1萬3,000元起跳,那看看雅房吧!也許便宜些,也同樣7,000元~8,000元跑不掉。
如果要找到更低更便宜,要花更多的時間,忍受更糟糕的環境,可能就是6,500元,省了那500卻浪費更多時間。
省錢有下限、賺錢卻無上限
富三代的朋友P曾說過的一句話,相當有幫助:「省錢是有下限的,但賺錢是沒上限的」。
省錢我們省個大概,差不多就好,時間的價值要衡量進去,一個沒錢的人時間最多,所以花時間找各種小地方省,但是依舊要提升一開頭說到的——投資績效的展現、本業工作的進展這兩項,當一個月賺4萬元、開銷約2萬元左右,你怎麼省也不可能降到1萬元以內(吃喝用都靠家人的不算,以兩手空空做討論),但是月收入4萬元往上是有空間的,要把心思放在如何增加收入,而不只是節儉過日子這項。
4萬元如果提高為6萬元,生活開銷還能壓住在原本的2萬元,那實際存款才會增加,要不然也就是花掉而已,這樣的案例常出現在專業人士,年收入從150萬元到250萬元,為什麼過得還是不太快樂?
因為過度消費買超乎能力的奢侈品或者吃高檔菜,這過程確實會暫時紓解壓力,但往往就是那麼短時間的事,終究還是要面對高壓的職場環境,或者危險的工作環境。
這邊就是投資績效的展現了!如何讓被動收入「慢慢取代」主動收入,就很重要了,這邊用「慢慢取代」的字眼而不是一口氣取代,就是擔心讀者誤會,以為可以趕緊用股票投資或ETF賺一票,進而不用工作、提早退休之類。
唯有這三者都取得一個能接受的平衡,那才有可能盡快累積財富、把時間拿回來。
延伸閱讀
▶股市長期走高,為何仍賺不到錢?達人分析:投資要克服人性,建議善用1優勢
▶2025年Q1最會賺錢的金控是誰?獨自虧損的新光金,不配股不配息有道理?
小檔案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