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 2025 狂吸融資的 11 大 AI 機器人公司,人形機器人蓄勢待發
隨著生成式 AI 與機器人應用加速融合,AI 機器人市場正迎來新一波成長浪潮。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MarketsandMarkets 預測,全球智慧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從 2025 年的 162 億美元成長至 2030 年的 428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 21.5%。
MarketsandMarkets 指出,缺工與人力成本上升,促使製造、物流與醫療等產業尋求機器人解方。能夠自主導航、搭載高階感測與 AI 推論能力的移動型智慧機器人,正加速進入各類應用現場。
在這波產業需求與 AI 技術交會的轉捩點上,全球機器人新創公司也接連吸引資金投入。以下整理 2025 年上半年融資規模亮眼、應用潛力備受期待的 11 間機器人新創。
1. Agility Robotics:專注於物流,目標年產 1 萬台
來自美國奧勒岡的 Agility Robotics,專注於雙足人形機器人 Digit 的研發與倉儲應用。根據《The Information》 4 月報導,該公司預計募資 4 億美元,估值達 17.5 億美元。Digit 身高 5 呎 9 吋,可搬運 35 磅貨物,具備自主導航與視覺感測功能,過去有亞馬遜投資,目前已進入的物流測試場域。該公司計畫未來年產能達 1 萬台。
2. Apptronik:獲 Google 投資,佈局醫療
總部位於美國德州的 Apptronik 今年 2 月募得 3.5 億美元,投資方包含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Apptronik 的人形機器人 Apollo 主要應用於倉儲與製造業搬運作業,並正拓展至醫療與長照應用。Apptronik 已與 Mercedes-Benz、GXO Logistics 等企業簽訂商業合作,並與 Google DeepMind 團隊合作,今年將擴大部署。
3. Gecko Robotics:基礎設施檢測機器人躍升獨角獸
來自美國匹茲堡的 Gecko Robotics 今年 6 月募資 1.25 億美元,估值翻倍達 12.5 億美元,正式躋身機器人獨角獸行列。
Gecko Robotics 專注於打造具備攀爬、飛行能力的機器人,用於檢測與維護電廠、軍事設施與能源基礎建設並蒐集其中數據,也透過自研平台 Cantilever 將感測資料轉化為預測性維護建議。近期與美國電力營運商 NAES、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合作。
4. Beyond Imagination:AI 未來學家打造人形機器人
由 AI 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與科學家 Harry Kloor 共同創辦的人形機器人新創 Beyond Imagination,在今年 5 月宣布將獲 1 億美元投資,《Reuters》報導其估值達 5 億美元。
Beyond Imagination 打造的人形機器人 Beyond Bot,將應用於晶片、製藥與重工業製造場域,並開發智慧製造的通用作業系統 Aura,以整合人機協作流程。投資者 Gauntlet Ventures 告訴《Reuters》,看好 Beyond Imagination 解決全球技術人力短缺的潛力。
5. Dexterity:為快遞巨頭打造 AI 機器手臂
由史丹佛大學博士創辦的 Dexterity,專注於開發具備「人類靈巧度」的工業機器人,今年 3 月募得 9,500 萬美元,估值達 16.5 億美元。指出,Dexterity 是眾多利用 AI 重塑倉儲與工廠作業的新創之一。
Dexterity 的機器人部署於 UPS、FedEx 的倉庫,進行包裹搬運與分類工作,並搭配專屬的 AI 模型應對不同任務場景。
6. Coco Robotics:奧特曼撐腰的外送機器人
由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支持的 Coco Robotics,主打城市運輸的自駕外送機器人,今年 6 月融資 8,000 萬美元,已在美國洛杉磯、芝加哥與赫爾辛基等地部署逾 1,300 台機器人,合作平台包含 Uber Eats、DoorDash。Coco Robotics 技術結合 OpenAI 的 AI 模型與自研感測軟體,並預計 2026 年底前將擴張至 1 萬台規模。
7. Unitree Robotics:從中國突圍的價格挑戰者
《The Robot Report》報導,中國機器人新創 Unitree Robotics 在今年 6 月完成了未透露金額的 C 輪融資,估值達 17 億美元。
Unitree Robotics 的產品線涵蓋四足、雙足、輪足混合機器人,專注於打造價格親民的機器人。《The Robot Report》報導,該公司的機器人價格比競爭對手低約五成,受到教育、研發和設施檢查市場青睞。Unitree Robotics 稱自家 G1 機器人為「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並支援 OTA 軟體更新。
8. Wandercraft:將外骨骼機器人帶進工廠
原以醫療外骨骼為主力產品的法國機器人公司 Wandercraft ,今年 6 月成功募資 6,430 萬歐元(約 7586 萬美元),並與 Renault 集團簽約導入自家工業人形機器人 Calvin-40。
人形機器人 Calvin-40 由 NVIDIA 技術加速開發,在 40 天內即開發完成,專門為高強度的工廠作業所設計。《EU-Startup》分析,與 Renault 集團合作,有助於 Wandercraft 將自家機器人推向更多市場。
9. Aerones:AI 維修機器人搶進風電維運市場
拉脫維亞新創 Aerones 在今年 6 月向《Reuters》表示,該公司已募得 6,200 萬美元,專攻風力發電機葉片維護機器人,可將維修時間減半。風力發電約占全球能源產量的 10%,但多數仍須人工維護,並需要停機數天。Aerones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Dainis Kruze 表示,「我們不會等到葉面落地後才行動,而是想辦法防止葉片掉落地面。」
Aerones 的客戶涵蓋 GE、Enel 等能源大廠,並表示自 2020 年以來已協助節省 16 萬噸碳排放。該公司正在美國市場快速成長,計劃今年稍晚再募集 1,500 至 2,000 萬美元。
10. Glacier:解決回收站人力荒,亞馬遜背後加持
由亞馬遜氣候基金支持的新創 Glacier,專為回收場打造具電腦視覺的低成本分類機器人,能辨識逾 30 種材料,已在美國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等地部署機器人。Glacier 今年 4 月表示已獲得 1,600 萬美元 A 輪融資,並推出資料分析服務協助回收業者追蹤分類流程瓶頸,該公司表示,其 AI 分類準確度已優於人類。
Glacier 共同創始人兼執行長 Rebecca Hu-Thrams 告訴《TechCrunch》,材料回收設施正蠟燭兩頭燒──政府希望回收更多垃圾,但是回收設施難以找到足夠人手且人員流動率高。
11. Cosmic Robotics:幫助減輕太陽能板部署負擔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統計,到 2033 年美國太陽能安裝人員的數量將增加 48%。然而這項工作不見得能吸引人才,新創 Cosmic Robotics 開發了一款加速太陽能板部署的機器人,今年 4 月向《TechCrunch》透露已獲得 40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
Cosmic Robotics 的機器人目前是一台配有 8 個輪子的車輛,頂部裝有一隻機械手臂與一塊內含電池與晶片的金屬板。這台機器人會拖著一台載有太陽能板的小型拖車,並在每日施工結束後回到工地補給站充電。其機械手臂配備吸盤可抓取太陽能板,並搭載攝影機以感知周遭環境,高精度 GPS 則確保行駛路徑正確。
這些獲得投資人青睞的新創,其特性和國際顧問公司 Marion Street Capital 在一份機器人產業融資報告所觀察的一致:在垂直領域整合軟硬體、AI 技術來實現可重複使用案例的機器人公司正獲得投資人青睞,人形機器人雖然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但市場聲勢強勁。
*本文部分初稿由 AI 生成,經《TechOrange》編撰,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Market and market、Marion Street Capital、《The Robot Report》、《The Information》、《Bloomberg》1、《Bloomberg》2、《EU-Startup》、《TechCrunch》1、《TechCrunch》2,首圖來源:Apptronik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