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產業廣告進入 AI 數位分身時代,為何支持者認為有助於提升創意?
生成式 AI 近年在行銷影片生成方面的應用發展迅速。像是英國 AI 公司 Synthesia 的 AI 影片生成工具,可以製作廣告演員的分身,讓這些演員的表演不再是一次性,而是可以重覆運用,只需按一下按鈕即可背誦用戶給「演員」的任何腳本。據官方說法,已有 44% 的財富 100 強公司使用其技術。
H&M 今年積極投入 AI 技術領域,計劃與模特兒及經紀公司直接合作,打造 30 位模特兒的「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他們打算透過這些 AI 生成的模特兒,快速生成社群與電商行銷素材,提升內容製作效率並降低拍攝成本,加速品牌響應市場趨勢的敏捷度,也能藉此測試更多視覺風格與商品搭配。
根據 H&M 公佈的資訊,模特兒數位分身的合作方式,皆需經過真人模特兒授權,讓模特兒親自參與數位分身的創建,並讓他們擁有自主權,這同時也意味著,模特兒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授權 H&M 使用他們的數位分身,並依據使用範圍獲取合理報酬。
此外,凡是 AI 生成素材都會清楚標註是 AI 製作,以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與內容透明度。H&M 全球創意長安德森(Jörgen Andersson)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這項計畫探索生成式 AI 對創意流程的幫助,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品牌核心。」
批評者:AI 恐影響勞動權益、強化容貌焦慮
時尚零售品牌運用生成式 AI 開創新的創意可能性,H&M 並非先例,如牛仔褲品牌 Levi’s 曾於 2023 年宣布將使用 AI 生成模特兒,卻因輿論反彈,最終取消計畫。
公關顧問 James Gordon-MacIntosh 表示,大品牌若公開使用 AI 分身,恐會在市場上「正常化」這種做法,甚至可能被濫用。「未必所有人(模特兒)都會主動取得肖像權授權,這可能開啟更大規模的內容盜用與倫理爭議,」Gordon-MacIntosh 指出,這樣的技術讓過去的影像修圖問題,走向更難察覺的境地。
根據《Business of Fashion》報導,H&M 的 AI 模特兒計畫也引來勞工權益團體的強烈反對。Model Alliance 執行董事習夫(Sara Ziff)認為,「這項做法可能會進一步取代模特兒、化妝師、造型師等時尚產業工作者,尤其是在這個長期忽視勞動權益的產業中,AI 取代勞動力的議題不能被輕忽。」
反對聲浪也指出,當 AI 數位分身將模特兒定格在某個年齡,可能強化社會現有的年齡歧視與審美框架。舉例來說,時尚產業長期偏好年輕模特兒,AI 數位分身若被廣泛使用,可能會讓品牌更容易「凍結」理想化的年輕外貌,進一步限縮年齡多樣性的市場空間。
AI 模特兒也被批評可能助長不切實際的審美標準。當這些 AI 生成的形象愈來愈接近真人,且可能在數位環境中被進一步瘦身、美化時,消費者將更難辨別真實與虛構,進一步加劇容貌焦慮。
支持者:AI 有潛力提升創意而非取代人類
針對這個議題,支持方則認為,生成式 AI 應被視為「擴充創意能量」的工具,而非對人類工作者的威脅。「重點不是取代,而是提升,」廣告印刷公司 Citypress 數位與創新負責人史東(Rob Stone)認為,當代零售品牌面臨龐大且碎片化的內容需求,AI 可以幫助快速製作多樣化素材,同時 H&M 已經示範,AI 分身的使用必須取得模特兒授權並合理報酬,這是正向的產業標準。
有趣的是,《Campaign US》報導中,部分專家甚至認為,AI 的普及可能讓「真實」人才變得更珍貴。廣告傳播公司 Stir 公關總監太達特(Richard Thiardt)指出:「二十年前我們會質疑 Photoshop(影像處理軟體),現在大家已經預設廣告圖片是修過的。未來,當大家習慣 AI 生成,或許真人的真實故事會重新成為稀缺價值。」
太達特也認為,AI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快速擴大品牌的多元代表性,模擬出不同種族、年齡、身形的模特兒,但核心依然應該從真人出發,「對新興模特來說,這項技術同時充滿機會與風險,如何保障年輕人才的肖像權與數位所有權,將是品牌必須小心面對的議題。」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Campaign US》、《Business of Fashion》、《Teen Vogue》,首圖來源:AI 工具生成
(責任編輯:廖紹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