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大賺60%的中國人慘了!北京突襲追討20%資本利得稅,中國政府趁牛市「捕撈肥魚」
在美國股市經歷了令人驚豔的牛市之後,中國政府最近突然出手,向擁有海外股票組合的居民積極追討資本利得稅。這一舉措不僅讓許多投資人措手不及,也凸顯了北京在經濟低迷之際的財政需求。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專欄作家任淑莉(Shuli Ren)25日指出,這項稅收行動的時機堪稱天才之作,正好趕上美國股市的豐收季節,中國政府輕鬆捕獲「肥美的魚兒」。但這對中國投資人來說,這項措施無疑是一記重擊,他們不僅需繳納20%的稅款,還無法像美國人那樣遞延投資損失。
20%重稅風暴來襲
如果你最近這幾年把錢放在美國股市,大體應該享受了兩年半超過60%的驚人漲幅。但中國的稅務局卻突然開始聯絡中國民眾,要求申報全球收入、繳納稅款,外國股市的股息收入以及年度淨股票交易利潤當然都包括在內,而且適用的稅率是20%。《華爾街日報》指出,其實這並非新規定,中國稅務居民(通常定義為每年在中國大陸停留至少183天的人)數十年來就必須對全球收入繳稅,但中國政府一直以來的執法力度薄弱,讓許多人忽略了這一點。
直到最近,這一「沉睡的條款」突然被喚醒。任淑莉指出,雖然北京的舉動許多人感到驚訝,但其實他們早該預料到。長年擔任國際財經記者,本身也是特許金融分析師(CFA)持證人的任淑莉分析,北京現在出手的原因,就藏在中國的財政壓力與全球市場時機中。中國政府今年將一般預算赤字提高到30多年來最高水準,因為經濟疲軟導致稅收下滑,同時需要加大刺激支出。《財新網》也認為,這次的稅收行動是北京填補財政缺口的務實之舉。
任淑莉更推崇北京動手的時機絕佳,因為美國股市正處於牛市巔峰,標普500指數從2023年初至今漲幅超過60%。如果中國早點嚴格執法,那些持有大量美股的投資人可能會更小心管理居留時間,甚至移民海外以避稅。現在,這些池裡安逸悠遊的「肥美魚兒」已變得自滿而輕忽,正是捕獲的好時機,北京出手正好分一杯羹,而無需擔心資本外流,同時也有助於中國填補經濟低迷下的稅收缺口。
中國如何追蹤海外帳戶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並非盲目行動。早在2018年,北京就加入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共同報告標準(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與其他國家合作打擊跨境逃稅。以香港來說,如果銀行確定客戶是大陸稅務居民,就必須將帳戶餘額、利息收入等資訊分享給香港稅務局,後者再轉交中國當局。這項機制讓北京早已掌握居民的海外資產資訊。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稅務局近年來透過大數據和國際合作,加強對高淨值人士的稽查。所謂的「共同報告標準」類似於美國的FATCA(外國帳戶稅收合規法案),目的是確保全球稅收透明化。有趣的是,這項稅收行動對中國自身資本市場的影響有限。透過股票連結計劃(Stock Connect)購買香港上市股票的大陸投資人,至少到2027年免徵資本利得稅。這有助於維持南向資金流入,支持今年的香港股市反彈;至於中國股市的交易也不需繳稅。這顯示北京的策略精明:一方面追討海外紅利,一方面保護本土市場。
投資人痛點:無法遞延損失
許多接到稅務局電話的投資人感到不滿,因為他們不僅需繳20%的稅款,還無法像美國投資人那樣,將以往年的投資損失遞延到未來稅單中。這讓稅負更顯沉重。彭博新聞認為,在美股的牛市之後,北京能收到的資本利得稅可能相當可觀。任淑莉直言:「你不會因為繳稅而破產,但你會感受到痛楚,以及一絲不安。」(推薦閱讀)花錢消災?哥倫比亞大豪擲65億與川普政府和解,恐成白宮干預校園的「危險先例」
美國的投資人常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工具來最小化資本利得稅,但措手不及的中國投資人選擇卻相當有限,大部分人只能乖乖繳稅。有投資人對《財新網》表示,他們原本以為海外投資是避稅天堂,現在卻面臨追繳,甚至可能追溯過去幾年的稅款。這讓人回想起2023年中國加強對富人的稅務監管浪潮,當時許多高淨值人士開始考慮移民新加坡或香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