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也聽交響樂!劉泰英為圓李前總統夢想打造「台灣和牛」 源興牛啟動千頭代養計畫
位於花蓮縣鳳林鄉林榮新光火車站旁的新光兆豐休閒農場內,裡面有6公頃面積大的土地是「源興牛」的培育之地,當一行人進去牛舍裡面參觀時,一頭頭黑褐色的源興牛正聽著交響樂,一旁的源興居總經理鍾迪名解釋,「放音樂是為了讓牛放鬆心情,讓好鬥的公牛不會打架」。
一圓李登輝「台灣和牛」夢,農業部2024年正式認證「源興牛」
已故前總統李登輝生前致力培育的「源興牛」,在去(2024)年獲得農業部核准新品種登記,成為台灣第一個擁有官方認證的品種牛。
高齡89歲的源興居董事長劉泰英15日也挺著硬朗的身體,特地從台北坐火車到花蓮視察農場內的牛隻,他說,自己一年都會來一、兩次,2024年品種終於獲得農業部認證,命名為「源興牛」,但他說,要達到李前總統的理想「還要努力」,期盼透過推廣代養計畫能讓牛隻達到1千頭以上。
「源興牛」起源自1930年代,當時日治時代,日本人引進血統為日本兵庫縣「但馬牛」進入台灣,後來「但馬牛」僅剩19頭,被牧養在擎天崗陽明山上,2017年由已故前總統李登輝購得這批牛隻,並將這批牛隻遷移至花蓮新光兆豐農場內培育,同時也設立源興居生技公司,負責推動牛隻飼養及推廣。
之所以被稱為「源興牛」,是李登輝以新北三芝故居「源興居」為名,如今「源興牛」落腳新光兆豐農場已8年,至今已有200餘頭牛。
培育「源興牛」邁向第8年,劉泰英點出最大困難
劉泰英指出,這8年的過程裡面相當辛苦,前後投資了2、3千萬元,最初還請了2位日本教授及專家特別來台灣指導如何飼養、如何屠宰分切。
「天天有人跟我要牛肉,但是我沒辦法提供!」劉泰英也點出,台灣發展「源興牛」最大的困難是數量太少,他指出,飼養牛隻至少要達1千頭以上才有經濟價值,因為1頭牛大約飼養2年半以上才能宰殺,若有1千頭牛,每周就可以宰好幾頭,如此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根據農業部統計,台灣肉牛每年消耗約18萬公噸,牛肉自給率僅有4.8%,也就是說,超過95%的比重都是依賴進口,面臨糧食安全風險;然而台灣本土飼養肉牛困境在於,缺乏穩定品種、飼料成本高、缺少通路整合與規模育成計畫。
源興牛下一步啟動「代養計畫」,目標3年內達1千頭牛
源興牛身為台灣第一個民間獲得官方登記的新牛隻品種,源興居生技15日也召開記者會宣布啟動「代養計畫」,將與全台多個牧場合作,第一波已敲定與來自雲林的芸彰牧場、農場晃晃(Farm around you)合作代養,目標3年內達到1千頭的源興牛能穩定供應。
源興居總經理鍾迪名進一步解釋「代養計畫」,未來將由源興居負責基因配種、血統管理與技術指導,小牛出生後交給合作牧場負責飼養與育成,並由中央畜產會及農業部提供技術支援,等飼養至一定程度後再進行專業屠宰,進而散佈至通路。
中央畜產董事長蘇治芬指出,源興居基於保有特殊品種,這幾年幾乎沒有走商業化,因此目前源興居已累積1萬5千劑的公牛精液庫存,她認為,應該好好運用,並與商業化接軌,打造出屬於台灣的品牌,深耕台灣養牛產業。
新光兆豐董事長吳邦聲則說,源興牛從擎天崗被發現後,兆豐農場就是牠們第一個家,從兆豐農場出發,未來也與更多在地的農場業者合作,透過推廣提升台灣畜牧業的競爭力,也能帶動花蓮觀光產業的發展;他認為,「台灣第一牛」就是總統級別的牛,充滿使命感,一定要促成這件事情。
源興居生技2024年完成增資後,目前股東包括源興居董事長劉泰英、源興居副董事長宣昶有、新光兆豐董事長吳邦聲、新光吳家老四吳東昇、李登輝孫女李坤儀,以及沈國榮、林長勳等人。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