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探測器飛向黑洞?科學家提構想挑戰極端重力謎題
在一篇發表於《iScience》的新論文中,復旦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白明(Cosimo Bambi)提出一個大膽的構想:發射奈米探測器前往距離地球約 20 至 25 光年的黑洞,進行跨世紀的實驗,以檢驗強重力場下的物理定律與廣義相對論的極限。
黑洞擁有宇宙中最強大的引力場,是測試愛因斯坦理論的理想實驗室。雖然目前人類的技術遠不足以執行這類任務,但白明指出,在未來 20 至 30 年內,相關科技的進展可能使這項「看似瘋狂」的計畫逐漸成為現實。
目前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是 2022 年發現的「Gaia BH1」,距離約 1560 光年。不過理論推算顯示,可能在僅 20 至 25 光年的範圍內就存在隱藏的黑洞。由於黑洞本身不發光,也不反射光,傳統望遠鏡難以直接探測,科學家只能透過觀測其對鄰近恆星的影響或光線的扭曲來推斷。不過,隨著新方法不斷發展,未來十年內找到更近黑洞的可能性並非遙不可及。
利用雷射推壓 可達1/3光速
找到目標後,另一個難題是如何抵達。傳統火箭無法勝任,白明提出「奈米探測器」方案:僅克重的晶片與光帆組成的小型探測器,利用地面雷射的光壓推進,可達光速的三分之一。這樣的速度可望在 70 年內抵達 20 光年外的黑洞,再加上 20 年的數據傳回時間,整個任務約需 80 至 100 年。
若能成功,這將是人類首次在黑洞附近進行實驗,可能回答一些最深刻的物理問題:黑洞是否真的擁有事件視界?物理定律在極端重力下是否改變?廣義相對論是否依然成立?
白明承認,目前僅雷射系統的造價就約一兆歐元,而奈米探測器的製造技術也尚不存在。但他指出,科技發展可能在數十年內大幅降低成本。「一個世紀前,沒人相信能探測到微弱的重力波,如今我們做到了;五十年前,黑洞的影像仍屬科幻,現在我們已有照片。」
這項提案或許遙遠,但它象徵人類探索宇宙極限的雄心,以及科學從不斷突破到實現的可能性。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Cosimo Bambi(CC BY 4.0)
參考論文:
1、An interstellar mission to test astrophysical black holesiScience
延伸閱讀:
1、發現宇宙最巨黑洞 質量達360億太陽質量、刷新天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