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延年益壽還要不臥床!研究揭2類食物降32%衰弱風險,不能只靠蛋白質

早安健康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 新聞中心傅鴻儒

在台灣,約每20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1人正面臨「衰弱症」的挑戰,盛行率達4.9%,而潛藏在「衰弱前期」的人數更高,占了4成!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女性、獨居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衰弱症不只是容易累,它可能帶來體重減輕、肌力流失、行動受限,嚴重時甚至影響自理能力、提高死亡風險。最新研究提醒,預防衰弱不只靠補蛋白質,還有兩大類食物能幫忙,甚至能把風險壓低32%!預防衰弱症不只靠蛋白質!研究:蔬果攝取多,衰弱風險降3成

【到早安健康看完整報導】

這項研究發表於《Heliyon》,分析了美國 NHANES(2007–2018 年)的 13,935 名成年人數據,共 2,224 人被歸類為衰弱症患者。進一步統計後發現顯示,水果(包含完整水果、果汁、總攝取量)與蔬菜(紅色、橘色蔬菜及總攝取量)都與衰弱風險下降有顯著關聯。原來除了蛋白質,蔬果在延緩衰弱上也扮演關鍵角色。

進一步拆解數據發現,特別是在「其他類水果」的攝取量上,吃得中等或高的人,比起少吃的人,罹患衰弱的風險分別少了30%與32%。更厲害的是,這個保護效果不分男女、收入多寡、飲酒與否,甚至不同教育程度與種族,通通受惠!該研究中,其他類水果指的是完整水果或顆粒狀水果( granular fruits ),但排除了柑橘、瓜類與莓果。

為什麼蔬果的效果這麼驚人?研究人員指出,新鮮蔬果富含膳食纖維,能讓糖分緩慢吸收,避免血糖大起大落與肥胖,間接降低糖尿病風險。而BMI過高的人,本來就是衰弱的高危險群,因此吃蔬果就像是「一箭雙鵰」,同時顧到體重與健康。

更棒的是,蔬果中的植化素就像「抗氧化大軍」與「抗發炎戰士」,能抵擋自由基的攻擊,減少慢性發炎,守護肌肉與血管。同時,蔬果還能幫腸道養好菌、提升心情健康、降低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可以說蔬果不只讓餐桌更繽紛,也可能讓人生更強健、更有活力。

植化素是抗老關鍵:彩虹蔬果不能少

營養師張益堯曾於臉書進一步分析,蔬果中的植化素不只讓它們看起來色彩鮮豔,更能中和自由基、降低慢性發炎,進而減少三高、心血管疾病與老化風險。由於不同顏色的蔬果各有專長,建議每天吃滿五色,才能把保護力全開:

  • 紅色(番茄、紅椒、紅心芭樂):茄紅素,保護心血管與攝護腺。
  • 橘色(南瓜、紅蘿蔔、芒果):β-胡蘿蔔素,能轉換成維生素A,維護視力。
  • 綠色(菠菜、青江菜、花椰菜):葉綠素,抗氧化又抑菌。
  • 白色(洋蔥、大蒜):硫化物,能抗癌、護心血管。
  • 紫色(藍莓、桑葚、紫葡萄):花青素,能保護血管並促進眼部循環。蔬果與蛋白質並重,才能真正抗衰弱

想要真正抗衰弱,蔬果與蛋白質必須雙管齊下!營養師吳玉茹建議,長者的飲食要把握「三好一巧」:

  • 吃得下:利用清蒸、水煮、燉煮,讓食物柔軟好入口。
  • 吃得夠:少量多餐,並補足水果與乳品類。
  • 吃得對:依循「我的餐盤」概念,六大類食物均衡。
  • 吃得巧:選擇富含白胺酸的豆魚蛋肉類,再搭配堅果與乳品,幫助肌肉合成。

她提醒,蛋白質雖然是維持肌肉的關鍵,但如果忽略了蔬果中的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老年人的活力還是會打折扣。想要在高齡仍保有行動力與生活品質,飲食原則應該是,蔬果與蛋白質相輔相成,種類多樣、顏色齊全,再搭配規律運動,才能讓身體真正維持韌性。換句話說,延緩衰弱不只是「吃肉補蛋白」,更要記得把蔬果放進每天的餐盤裡。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延年益壽還要不臥床!研究揭2類食物降32%衰弱風險,不能只靠蛋白質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