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壽還要不臥床!研究揭2類食物降32%衰弱風險,不能只靠蛋白質
在台灣,約每20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1人正面臨「衰弱症」的挑戰,盛行率達4.9%,而潛藏在「衰弱前期」的人數更高,占了4成!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女性、獨居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衰弱症不只是容易累,它可能帶來體重減輕、肌力流失、行動受限,嚴重時甚至影響自理能力、提高死亡風險。最新研究提醒,預防衰弱不只靠補蛋白質,還有兩大類食物能幫忙,甚至能把風險壓低32%!預防衰弱症不只靠蛋白質!研究:蔬果攝取多,衰弱風險降3成
【到早安健康看完整報導】
這項研究發表於《Heliyon》,分析了美國 NHANES(2007–2018 年)的 13,935 名成年人數據,共 2,224 人被歸類為衰弱症患者。進一步統計後發現顯示,水果(包含完整水果、果汁、總攝取量)與蔬菜(紅色、橘色蔬菜及總攝取量)都與衰弱風險下降有顯著關聯。原來除了蛋白質,蔬果在延緩衰弱上也扮演關鍵角色。
進一步拆解數據發現,特別是在「其他類水果」的攝取量上,吃得中等或高的人,比起少吃的人,罹患衰弱的風險分別少了30%與32%。更厲害的是,這個保護效果不分男女、收入多寡、飲酒與否,甚至不同教育程度與種族,通通受惠!該研究中,其他類水果指的是完整水果或顆粒狀水果( granular fruits ),但排除了柑橘、瓜類與莓果。
為什麼蔬果的效果這麼驚人?研究人員指出,新鮮蔬果富含膳食纖維,能讓糖分緩慢吸收,避免血糖大起大落與肥胖,間接降低糖尿病風險。而BMI過高的人,本來就是衰弱的高危險群,因此吃蔬果就像是「一箭雙鵰」,同時顧到體重與健康。
更棒的是,蔬果中的植化素就像「抗氧化大軍」與「抗發炎戰士」,能抵擋自由基的攻擊,減少慢性發炎,守護肌肉與血管。同時,蔬果還能幫腸道養好菌、提升心情健康、降低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可以說蔬果不只讓餐桌更繽紛,也可能讓人生更強健、更有活力。
植化素是抗老關鍵:彩虹蔬果不能少
營養師張益堯曾於臉書進一步分析,蔬果中的植化素不只讓它們看起來色彩鮮豔,更能中和自由基、降低慢性發炎,進而減少三高、心血管疾病與老化風險。由於不同顏色的蔬果各有專長,建議每天吃滿五色,才能把保護力全開:
- 紅色(番茄、紅椒、紅心芭樂):茄紅素,保護心血管與攝護腺。
- 橘色(南瓜、紅蘿蔔、芒果):β-胡蘿蔔素,能轉換成維生素A,維護視力。
- 綠色(菠菜、青江菜、花椰菜):葉綠素,抗氧化又抑菌。
- 白色(洋蔥、大蒜):硫化物,能抗癌、護心血管。
- 紫色(藍莓、桑葚、紫葡萄):花青素,能保護血管並促進眼部循環。蔬果與蛋白質並重,才能真正抗衰弱
想要真正抗衰弱,蔬果與蛋白質必須雙管齊下!營養師吳玉茹建議,長者的飲食要把握「三好一巧」:
- 吃得下:利用清蒸、水煮、燉煮,讓食物柔軟好入口。
- 吃得夠:少量多餐,並補足水果與乳品類。
- 吃得對:依循「我的餐盤」概念,六大類食物均衡。
- 吃得巧:選擇富含白胺酸的豆魚蛋肉類,再搭配堅果與乳品,幫助肌肉合成。
她提醒,蛋白質雖然是維持肌肉的關鍵,但如果忽略了蔬果中的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老年人的活力還是會打折扣。想要在高齡仍保有行動力與生活品質,飲食原則應該是,蔬果與蛋白質相輔相成,種類多樣、顏色齊全,再搭配規律運動,才能讓身體真正維持韌性。換句話說,延緩衰弱不只是「吃肉補蛋白」,更要記得把蔬果放進每天的餐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