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喬治亞理工搶開 AI 課,企業與大學重塑人才競爭力實際怎麼做?
麻省理工學院推出「AI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夏季課程,喬治亞理工學院開設「供應鏈專業人員生成式 AI 應用」課程,俄亥俄州立大學則在供應鏈管理講座中納入生成式 AI 和預測分析內容。這些美國頂尖大學的課程設計不僅涵蓋理論知識,更強調實務案例應用,包括預測模型建構、AI 助理運用,還有真實場景的技術解決方案。
也就是說,產學合作模式正在升級。
供應鏈軟體供應商 Blue Yonder 與阿肯色大學簽署兩年合作協議,成為供應鏈管理碩士課程首位冠名贊助商。這種合作不單只是名義上的資金贊助,而是企業深度參與課綱設計、提供教學平台工具,並由企業高層直接參與授課,確保學術教育與產業需求的無縫接軌。
產學合作再深化,從教育開始培養相關人才
俄亥俄州立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 Vince Castillo 的物流與供應鏈分析課程,向學生介紹生成式 AI 設計與倫理、AI 助理運用、預測分析、需求預測,以及 AI 輔助的車輛路線規劃。學生不僅學習如何建構機器學習模型來預測供應鏈需求或研究配送挑戰,更嘗試讓 AI 協助撰寫程式碼。
這種教學設計的精髓在於「實戰導向」。學生面對的不是抽象的技術概念,而是真實的商業場景;例如當面對貨輪擱淺造成的供應鏈中斷時,學生必須思考如何運用技術或 AI 來解決問題。 Castillo 教授強調,整個學習過程都圍繞著「AI 如何協助或阻礙分析工作」這一核心議題展開。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技術導向的教育並非僅限於學位課程。Castillo 同時開設為期兩天的管理者教育課程,專為在職供應鏈專業人員設計,內容涵蓋 AI 倫理、生成式 AI 在供應鏈中的實際應用(如合約分析和客戶關係管理),以及如何在組織中實施這些流程。
市場需求推動了認證機構的標準調整
至於前面提到的 Blue Yonder 與阿肯色大學的產學合作,已經跳脫過往企業金錢贊助的方式。Blue Yonder 不僅提供技術平台作為教學工具,更直接參與課程設計、課綱規劃和客座講座。Blue Yonder 客戶成功高管 Nathalie Carruthers 表示,這種合作是為了推動供應鏈作為一門學科和專業的演進,並確保未來的供應鏈專業工作者能為這個領域的發展做好準備。
這種深度合作反映出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精準掌握。美國營運管理協會對 3,500 名供應鏈專業人員的調查顯示,45% 的受訪者在工作中使用 AI 聊天機器人。企業開始明確表達 AI 和技術技能「不是加分項,而是必備技能」,這種市場需求也推動了認證機構的標準調整。
美國營運管理協會的多項認證課程已將該技術列為「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計劃與庫存管理認證」和「供應鏈技術證書」,兩者都包含 AI 和機器學習在供應鏈中的應用課程,且協會會定期詢問企業所需技能,並據此調整認證課程內容。
技術力≠就業力:批判思考與商業素養仍為關鍵
對現在的大學生來說,AI 已成為他們必備技術的一部分。Castillo 觀察到,在最近一個學期中,幾乎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會使用 AI 。然而,美國營運管理協會 CEO Abe Eshkenazi 指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學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維技能。」他形容現在的學生「技術超重,問題解決能力不足」,這可能導致「盲目應用技術而不理解其影響」。
因此,各大學、協會和合作企業都在努力平衡 AI 技術教學與商業技能培養。Castillo 強調學生必須盡可能累積 AI 使用經驗,讓他們理解技術的能力和限制,「你不能只是把 AI 丟給問題,就期待它為你解決。」
更重要的是,Castillo 在許多課程也開始教導學生如何撰寫商業案例,並將其納入整體企業策略框架。學生使用分析工具來支持整個商業策略,AI 等工具只扮演決策輔助的角色。一旦學生出社會後被企業雇用,做決策並承擔責任的仍然是他們,而不是 AI。
「他們必須學會領導 AI,而不是讓 AI 領導他們。否則,你永遠不知道它會把你帶到哪裡」,Castillo 表示。
學術課程數量暴增,教育內容也產生變革
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國供應鏈教育的變革規模驚人。學術課程數量從 2000 年約 12 個暴增至目前的 700 多個,疫情相關的供應鏈問題進一步提升了對這個職業路徑的認知和興趣。AI 對供應鏈職能的影響已從傳統的倉儲、配送操作延伸到策略規劃與決策制定層面,教育內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化。
庫存管理、倉庫技術、配送路線規劃等領域的 AI 應用,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要理解技術工具,更要能夠將這些工具整合到整體商業策略中。這種技能需求的變化,正推動著教育機構重新思考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
而產學合作也不再只是提供實習機會的傳統模式,而是針對「企業未來人力缺口」進行結構化的課程設計。這種合作模式的核心特徵包括:企業深度參與課綱設計、提供真實的技術平台和商業情境、高階主管直接參與教學,以及建立動態的課程更新機制以回應市場需求變化。
【推薦閱讀】
◆ 【AI 成金融人才必備技能】歐美商學院如何培養 AI 時代新型財金人才?
◆ 【AI 的教育不能等】美國大學商院融入課程、推聊天機器人練領導力,台灣的進度到哪了?
◆ 大學生創 AI 作弊工具助工程師面試,企業該如何篩選技術真人才?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BUSINESS INSIDER》、《INDEX BOX》,圖片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鄒家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