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65歲翁身高大縮水,竟是骨鬆致「壓迫性骨折」!醫教4招養骨增肌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8月23日04:00 • 發布於 08月22日04:00 • 新聞中心高儷綾

你是否發現家中長輩,隨著年紀愈大,身高卻悄悄變矮?要注意,這可能不是自然老化的結果,若長輩出現身高縮水倒退4公分以上、異常駝背等狀況,應就醫評估可能是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骨質疏鬆等狀況。

身高縮水、背痛別輕忽,骨本流失「骨鬆」致骨折風險高

國泰醫院社區醫學部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治醫師許芷瑜就分享,曾有一位65歲的糖尿病患者由女兒陪同來門診,女兒主訴父親半年多來身高變矮、並斷斷續續抱怨背部痠痛不舒服。雖然嘗試過職能治療和貼止痛貼布,但效果有限。

經X光檢查,發現患者在胸腰椎交界處有「壓迫性骨折」,故進一步安排骨密度檢查並確診有骨質疏鬆的狀況。骨折的問題同步聯繫骨科醫師協助評估是否需要手術,經評估暫時先不需要動手術,因此患者便回到門診進行骨質疏鬆治療,經過近2年持續治療,骨密度進步到接近正常值,背痛情況也改善。

每6位長者就1人骨質疏鬆,增加跌倒、骨折與失能風險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長輩會發現身高逐漸縮水。身高變矮往往隱藏著骨質疏鬆、脊椎壓迫性骨折、椎間盤退化等健康警訊,甚至可能是慢性疾病或營養不足的徵兆。若輕忽這些變化,除了影響體態與活動力,也會增加跌倒、骨折及失能的風險。因此,留意身高變化並及早檢查,對維護長輩健康與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統計推估,台灣於今年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高齡化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顯著攀升。國健署與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資料顯示,台灣60歲以上每6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其中女性占比達8成。

更需注意的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約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可能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患者裡,約50%將再發生第二次骨折。

這裡面,又以如跌倒導致的髖部骨折最為嚴重,1年內約有30%的死亡風險。骨質疏鬆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平時雖然不容易觀測到異狀,但若年紀達中老年以上的家人有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18.5、身高減少超過4公分、異常駝背時,便要提高警覺就醫評估。

骨密度高峰30歲後下滑,鈣與維生素D、曬太陽、運動不可少

人體骨骼的骨質在出生後逐步增加,約20~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隨年紀增長開始漸漸減少。事實上要維持或增加骨密度相當不容易,對於已有骨質疏鬆的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現階段骨鬆藥物可分為抗骨質再吸收劑、促骨質生成劑、雙重作用之混合型藥物;用藥途徑也有針劑或口服不同方式。

雖然老化無可避免,不過日常中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減緩骨質流失速度和預防骨鬆。首先,戒菸、戒酒、維持正常體位以去除骨鬆危險因子,同時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

根據美國骨骼健康與骨質疏鬆基金會(BHOF)在2022年發表的臨床指引,50歲以上成人,每日鈣攝取量1000~1200毫克、維生素D 800~1000國際單位,食物中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菇類、海藻類、蛋、魚類等是不錯的選擇,同時搭配適當日曬,若飲食來源的量不足,應適當加入補充劑。

再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量負重式有氧、阻力、平衡訓練,例如:健走、慢跑、舞蹈、登階/踏箱、深蹲、太極拳、球拍類運動等可幫助增加骨密度、肌力、敏捷度。最後,維護視力清明、穿著適合鞋類、居家照明防滑設施等,減少跌倒發生率,也是防範骨折的方法。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65歲翁身高大縮水,竟是骨鬆致「壓迫性骨折」!醫教4招養骨增肌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