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判就制裁 伊朗戰後陷入外交與治理的困境
6月中旬,伊朗與以色列的衝突升級成全面戰爭,除了精準打擊伊朗高層官員外,以色列與美國對伊朗多處核設施進行轟炸,對伊朗內部治理與外在形象造成嚴重破壞,戰爭持續12天降溫並暫時畫下句點。同時,雙方皆認為是這場衝突的勝利者。看似短短的12天,卻為伊朗從內政到外交上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要談判,還是要報復?
戰後,伊朗陷入外交困境與國家治理成本提高的問題,這使伊朗的政策必須去注重眼前的生存問題,而非長期的政治策略。然而,高層在恢復外交談判與強硬報復中進退維谷。
美伊談判是為避免衝突發生,而6月的戰爭正好在雙方第六輪核談判的前夕。對此,伊朗批評華盛頓此舉是背叛外交,部分伊朗官員與強硬派則認為這是美國的戰略陷阱,以此分散武裝部隊注意力,這使伊朗要恢復外交談判更加艱難。
但在另一方面,受到戰爭的衝擊,部分伊朗官員也意識到軍事對抗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因此有轉向談判的趨勢,以獲取安全。
根據路透社報導,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與宗教權力最高領袖已達成共識,未來可能重啟核子談判。對此,伊朗外交部則表示尚未對恢復和平談判做出決定。
對於是否恢復談判的爭議,伊朗總統佩澤什基安周日(10)稱,「談判並不代表投降,你們不談的話想做什麼,難不成你們想重回戰爭嗎?」而這段話也被外界視為是對強硬派的回覆。
究竟是否會恢復談判?決策權目前仍在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手上。
不談判就制裁,伊朗威脅退出《核不擴散條約》
由於伊朗在發展鈾濃縮上始終不願意退讓,既使伊朗當局稱發展核能僅用於和平目的,但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觀測,伊朗鈾濃縮已達60%,超過民用需求。
法國、德國及英國12日共同致函聯合國稱,「若伊朗在8月結束前仍未重啟核子談判,將對伊朗進行制裁。」
對此,伊朗前外交部長穆塔基(Manouchehr Mottaki)回覆道,「一旦制裁重啟,伊朗將立刻退出《核不擴散條約》(NPT)。
核不擴散條約是為透過國際法約束擁核國家,以防止核武擴散,尤其是防止核子技術落入恐怖主義組織手中,是維持國際安全與穩定的基石,外界認為伊朗若繼續發展核武,美以的聯合打擊是必然的,伊朗前外交部長以此作為要脅,可能不利於解決當前的危機。
戰後停電缺水,不滿政府情緒升高
戰後伊朗政府社會治理的成本提高,人民已對戰爭與外交孤立感到厭倦,具路透社報導,全國8700萬人面臨每天停電的問題,境內水庫水位也迎來歷史新低,人民對政府不滿情緒不斷升高,目前尚未發生抗議活動,但原因可能來自政府對社會的監管更加嚴厲,並抓捕與以色列有關的間諜。
此外,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的評估,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在其地下大廳上方留下的兩個彈孔,而這個地下大廳曾用於鈾濃縮和儲存,美國的攻擊可能造成核物質的外洩與污染,但尚未偵測到外部的輻射異常。
伊朗尋求巴基斯坦協助,以減緩美國的制裁
伊朗在戰後陷入外交與治理的困境,以目前趨勢來看,談判是突破外交孤立的最佳解方,華盛頓特區中東研究所伊朗計畫主任亞歷克斯·瓦坦卡表示,「重新談判可以為德黑蘭贏得寶貴的喘息空間和經濟援助。」
除了恢復談判外,伊朗正試圖與巴基斯坦建立更全面的關係,希望以此降低美國的敵意並減緩制裁,因為美國正在與巴基斯坦加深關係。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