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服藥?特殊生是神經多樣性,抑或社會的共業
孩子服藥後還是真實的他嗎?
《BEASTARS》是一部講述肉食動物與草食動物共生共存的動漫,其中有一個橋段:棕熊和羊駝成為朋友後,決定停止服用讓自己穩定的藥物,卻不小心失手將羊駝殺死了。為什麼棕熊選擇停止服藥?原來是因為他想用「真實的自己」去面對珍貴的朋友。
在教育現場,不願意讓自己的情障孩子服藥的家長,理由不外乎「擔心被標籤」、「擔心副作用」,以及和上述棕熊一樣的心聲:「服藥後,我的孩子還是我的孩子嗎?」會不會得來不易的好表現,嚴格說來都不算數?
我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那我想換個方式提問:「有個孩子在上有興趣的課時,很專心;而在上沒興趣的課時,很分心。請問究竟是專心的孩子才是真實的他,抑或很分心的孩子才是真實的他呢?」我想大部分的人,回答應該都會是:「孩子只是在不同情境有不同面向的展現,但兩者皆是真實的他呀。」
那有沒有服藥不也是如此嗎?沒有服藥的孩子不穩定,是他的一個面向;有服藥的孩子穩定了,也是他的一個面向。兩個面向都不是完整的孩子,但都是孩子的一部份。都是真實的他。
或許有人會反駁:「既然有沒有服藥都是真實的,那奧運比賽也可以靠服藥獲勝了呀!」然而情障孩子服藥,是從「負分的劣勢」變成「零分的中等」;而奧運選手服藥,則是從本來就已經「零分的中等」變成「正分的優勢」。前者的結果是「利他也利己」,後者的結果則是純粹的「利己」,因此並不能相提並論。
正義當是:「我站起來了,而沒有人因此倒下。」
吃藥不是孩子的全部,傷害也不是
吃藥不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延伸到最近「兒童性剝削」的議題,我時常看到有人主張「受害者的一生都毀了」之類的言論,我覺得不是很能認同。
不能否認性剝削真的會是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光,但這並不表示,受害者註定要一生都帶著絕望。與其深究受害者的創傷,不如好好的把他們接住,好好的告訴他們愛始終都在。
「是生活中所有的大小點滴造就了現在的你。吃藥不是你的全部,傷害當然也不是。」
是神經多樣性抑或社會的共業?
近年吵得很兇的一個議題:「特殊生究竟是神經多樣性?抑或社會的共業?」
前者的說法是:「特殊生是神經多樣性,因為他們讓社會變得多元,只要放上合適的位置,他們就能閃閃發光。」結果這樣的說法不被心力交瘁的老師們接受:「我不覺得這樣的多元對社會有什麼好處。我看不出來有什麼位置適合他們。」
後者說法是:「特殊生是社會的共業,因為凡是會繁衍的生物,都存在著基因變異的風險,是這些特殊生們替我們所有人承擔了那些不討喜的不同,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去接受他們。」結果這樣的說法不被身心俱疲的家長們接受:「憑什麼說我的孩子是業障。」
然而一種說法有人反對,勢必也有人贊成:「神經多樣性」不被老師接受,卻為家長帶來積極的希望;「社會的共業」不被家長接受,卻為老師帶來消極的義務;永遠正向詮釋「多元」的人,有機會認識其實「不同」也會帶來困擾,永遠負向詮釋「不同」的人,則有機會認識其實「多元」也會帶來火花。
如果問我比較支持何種說法?我會說自己兩種都欣然悅納。就像無論是服藥前或服藥後,孩子的各個面向都是真實的;那麼無論是「多元所帶來的花火」或「不同所帶來的困擾」,切入的各個角度也都是存在的。
只要是人,都是複雜而又立體,所以無論是神經多樣性也好,社會的共業也罷,都是這些各式各樣的碎片拼湊而出的、完整的一個個體,所以無論好的壞的,我都欣然悅納。
欣然悅納特殊生所有的模樣。
*歡迎按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羊羊老師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
最新直播課程:融合教育班經實戰攻略
班有特殊生/疑似生,無論是普特生衝突、親師溝通、情緒行為應對、人力支援不足⋯⋯都讓老師心力交瘁。《翻轉教育》推出最新系列課程「融合教育班經實戰攻略:打造普特融合班級」,邀請資深導師 x 特教老師 x 專輔老師 x 領域專家,不同專業視角分享實務策略與關鍵心法,讓老師靈活從容應對各種情境,破解融合教育班級經營難題!(看更多課程資訊)
翻轉教育學院教學力學程:融合教育班經實戰攻略:打造普特共融班級。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