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素食者》接住女性在父權社會的無力與壓迫,以觀察者之姿用文字紀錄細微卻又沉重的事物
韓江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裔女性作家,卻總是低調,以極為細膩的文字剖析社會與個人的複雜關係。他成長在一個文學氣息十分濃厚的家庭,父親是詩人,母親經營書店,家中的書架總是滿滿的。小時候,他總是靜靜地坐在書堆裡,當年那個話不多又敏感的女孩,也許從來沒想過,他有一天會以文字震撼整個文學界。
如同許多人一樣,認識韓江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讓他聲名大噪的小說《素食者》,多年前參加一場女性文學讀書會,一個烏茲別克女孩提到這本書,他說「書裡有一段在描述很簡單的食物,奶油拌飯,但他卻能寫得好像這碗飯就在我眼前一樣,我幾乎可以聞到它的味道。」當時還不認識韓江的我問「哦,所以這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故事嗎?」他連忙大力揮揮手,「不不不!我這麼說只是想表達他的文筆極佳,但食物只是他用來傳遞一個更深沉訊息的一個重要工具。」用食物來講一個沉重的議題嗎?明明是這樣一個既日常又輕鬆的角度,這是怎麼辦到的?於是隔天就買下這本書,幾乎是一鼓作氣地看完,這才瞭解烏茲別克女孩的言下之意。
《素食者》看似是關於一個女孩決定拒絕吃肉的故事,但在這個簡單的選擇背後,藏著對社會規範、身體自主權與人類本能的強烈懷疑。書中主角燕惠在一次夢境後決定不再吃任何動物製品,家人起初不太能理解,但也不能多說什麼,想著大概過幾天就放棄了。但這卻逐漸發展成一場關於個人意志、社會期待與身心束縛的拉扯。整本書一點也不喧嘩,一場綿長細密的雨在讀者心中植下種子,越往下閱讀便跟著發芽,於是觀者也是故事的共同創造者,在文字之間的留白處,填補上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食物,進食,本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韓江將它變成一種強烈的抗議符號。燕惠抗拒肉類,不單單是對食物的選擇,更是一種對暴力、對身體物化的抵抗。他的家人無法理解他的改變,丈夫對他的行為為感到羞恥,父親甚至試圖用暴力強迫他進食,社會對他的改變充滿敵意。在這場看似圍繞在飲食的衝突中,實際上在探討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無力與壓迫。
社會總是期待女性扮演百依百順、犧牲奉獻的角色。但在韓江的作品中,女性往往是努力反抗、試圖掙脫束縛的。除了《素食者》,在《少年來了》這部以1980年光州事件為背景小說中,述說著一個男孩在政治動盪下的經歷。雖然故事的主軸是一場歷史悲劇,但他筆下的女性角色也是故事的要點。這些女性不只是受害者,還是見證者,他們的痛苦往往在歷史中被遺忘,不被這個世代之人記得,但韓江透過文字讓他們有了聲音,不再是模糊的面孔。在一個女性依然需要爭取平等的時代,讓世界看見這場關於壓抑與反抗、束縛與解放的拉鋸戰。
這當然不只是東亞女性才有的處境與課題,韓江的文字不只是在韓國與周邊國家發酵,他的著作還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讓不同地區背景的人都能覺得被理解。這也象徵著亞洲女性文學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展現了當代女性的書寫力量,女性作家可以不必去迎合市場,不必順應既有的敘事模式,而是以自己的口吻和這個社會對話。他也不像一般文壇新秀積極參加公開活動,反而是躲在舞台後方,長年把重心放在創作上。在現在這個總是追求高度曝光、社群媒體為先的時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雖然作品與性別議題息息相關,但她對社會的態度並不是全然對立的,而是以觀察者的姿態,用文字記錄那些細微卻又沉重的事物。他的作品也正好見證了一位作家可以在喧囂中保有自己的聲音,即使不激烈的嘶吼,文學也能夠作為既溫柔又最有力量的抗議。
◎Photo Via:達志影像, unsplash
◎延伸閱讀:
因太愛母親而忍不住爭執?母女間的爭執與相愛相殺背後——用愛織就的生命考驗,才是最難的修行|Wazaiii 總編的獨活+1|
《善意的競爭》、《關鍵少數》、《宛如阿修羅》、《酒鬼都市女人們》…從各國女性群像劇揭示不同的女性心理,看「Girls Help Girls」背後相愛相殺的真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