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 AI 法 8 月上路在即,為何 ASML 等 45 家科技巨頭大喊「等一下」?
歐盟在 2024 年通過全球首部全面監管 AI 的立法《AI Act》(簡稱 AI 法),但在實際執行面臨多重挑戰。距離部分條文生效只剩不到一個月,科技巨頭陸續呼籲延後實施,甚至有業者主張「暫緩兩年」,引發歐盟內部對 AI 法執行時程的激辯。
雖然歐盟委員會重申針對大型通用 AI 模型(GPAI)的關鍵規定將於 8/2 如期生效,但也指出這些規定自 2026 年 8 /2 才會強制執行。不過根據《Reuters》7/4 報導,歐盟已鬆口承認內部正在討論,是否將協助產業遵循法規的《行為準則》(Code of Practice)延至 2025 年底生效。
GPAI 條款將如期生效,但行為準則延宕惹議
歐盟 AI 法採分階段實施,針對大型語言模型(GPAI)的規範將自 8/2 起適用,要求 AI 模型開發商履行透明度義務,例如建立技術文件、遵守歐盟版權法,以及提交訓練資料來源摘要。企業在推出產品前,也需進行偏見測試及風險評估等。
如果 AI 模型被歐盟認定具系統性風險,還須採取額外措施來降低風險、加強安全性,並報告系統架構資訊。違反 AI 法規定的企業(所有輸出結果使用於歐盟成員國的企業)最高將面臨年度營收 7% 的罰款,對模型開發商則為 3%。
然而,有關上述大型語言模型(GPAI)的行為準則(Code of Practice),原定在 5/2 發表,目前卻未正式公布。歐盟委員會表示將於近日內公布,並希望企業在下個月簽署。
儘管簽署這份行為準則屬於自願性質,但根據《Reuters》報導,部分大型科技公司認為如果不簽署,將喪失法律確定性的保障。AI 倡議組織 The Future Society 強調,該準則有助於明確界定下游使用者或商業客戶對於 AI 品質的期待,也讓業者難以不可靠的產品誤導使用者。
企業為何反對?制度不明與遵循成本成最大障礙
業界主要不滿在於配套未定,卻強制執行核心條文。許多公司指出,沒有具體的技術標準與作業指南,將導致合規混亂與法律風險。
由 45 家歐洲企業與組織組成的 EU AI Champions Initiative 發出公開信,呼籲歐盟應「按下暫停鍵」兩年,等待必要配套到位。其中簽署者包含 ASML、Airbus、Mercedes-Benz、Lufthansa、BNP Paribas、Siemens Energy 等,聲稱當前的 AI 法架構不利創新,也忽視中小企業的配套措施。
Meta 全球事務主管 Joel Kaplan 更在布魯塞爾一場論壇上直言,歐盟 AI 法「不可行且難以執行(unworkable and infeasible)」,Google 接受《Politico》訪問時也提到,歐盟要求進行第三方模型測試和版權保護的要求過於嚴格。《Bloomberg》則揭露,美國政府甚至曾致函歐盟與成員國,要求撤回現有 AI 法。
年底前為觀察歐盟 AI 法走向的關鍵期
根據歐盟最新說法,《行為準則》預計於未來數日內公布,並希望能在年底前讓企業開始遵循。雖然 GPAI 條款如期在 8 月 2 日生效,但針對 8 月後新上架市場的模型將立即適用,而現有模型則有兩年緩衝期,須在 2027 年 8 月 2 日前全面符合規定。
雖然業界極力爭取延後實施,《Reuters》報導,倡議組織 Corporate Europe Observatory 批評此舉是典型的企業遊說策略,試圖鬆綁或拖延監管。
歐盟 AI 法案被視為全球最嚴謹的 AI 監管制度之一,未來數月內,準則草案能否順利發布、企業是否積極響應,將是觀察這場監管與創新角力的關鍵指標。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Reuters》1、《Reuters》2、《Bloomberg》,首圖來源:AI 工具生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