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留學生不再首選歐美?紛紛湧入東南亞 專家曝原因
據觀察者網報導,「中國年輕人正向東南亞尋找機遇」,港媒《南華早報》9月1日報導稱,隨著歐美生活和教育成本攀升,加之地緣政治存在不確定性,越來越多中國學生選擇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求學。一名中國留學生預計,未來5到10年將是中國學生在東南亞求學的「黃金時代」。
今年早些時候,來自浙江的創業者肯特·蔡決定出國攻讀博士學位。雖然出國留學並不罕見,但他選擇的目的地或許顯得有些特別,他沒有像許多同齡人那樣前往美國或歐洲,而是去了馬來西亞。
抵達吉隆坡的校園,開始研究人工智慧驅動工具在媒體製作中的應用後,蔡發現做出這種選擇的並非他一人。事實上,他是湧向東南亞接受高等教育的眾多中國學生中的一員。
蔡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緣由。他甚至還沒畢業,中國企業就付錢請他參與其地區總部的選址評估,而且他已經計劃在馬來西亞創辦一家初創公司,利用人工智慧和雙語勞動力建立一個面向華語市場的內容製作中心。
他說,「在東南亞,接觸到風險投資的機會比在國內多。而且作為這裡的博士生,更容易引起投資者的關注。」
據馬來西亞政府旗下負責管理學生簽證的馬來西亞教育全球服務中心(EMGS)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學生的申請量達到16823份,遠高於2024年同期的10670份和2023年的8948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也顯示,在泰國的中國學生入學人數從2016年的不到6200人攀升至2024年的28000人。
東盟成員國已成為中國資本的新前沿。投資銀行及諮詢公司ARC集團的一份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對該地區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3%,助力整體對外投資流量升至1628億美元。這一增長主要由製造業企業的海外擴張推動。
蔡認為,未來5到10年將是中國學生在東南亞求學的「黃金時代」,他預測,那些瞭解中國商業文化、精通中文、英文和當地語言的學生,將在就業和創業方面擁有前所未有的優勢。
他說,「他們不僅能滿足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需求,還能抓住東盟消費市場崛起帶來的機遇。」
同樣來自浙江、現年20歲、正在吉隆坡另一所大學就讀的盧卡斯·盧表示,這種轉變背後是中國中產家庭的一種新思維,他們必須在可負擔性、安全性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之間取得平衡。
盧說,對於那些無法進入國內頂尖大學的人來說,馬來西亞提供了較低的學費、可負擔的生活成本、穩定的政治環境以及躋身QS世界大學排名的院校。他補充說,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也可以作為次要選擇。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表示,有更多中國學生前往海外攻讀研究生以增強他們在國內外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他說,馬來西亞提供了被全球認可的、價格親民的英語教育,為人們提供了一條繞過西方的高等教育途徑。
在廣州經營一家留學咨詢公司的譚靜(音譯)表示,根據客戶數據,原本計劃申請歐美本科項目的家庭中,有超過20%可能現在會選擇馬來西亞或泰國。
總部位於北京的非政府智庫全球化智庫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進展使馬來西亞和泰國成為熱門目的地。
不過學者表示,大多數中國學生還是會回國,不應高估他們對當地造成的影響。「他們主要集中在中資企業和商業生態系統中」,吳木鑾說,「大多數人還是會回到中國,這限制了他們對當地政治和社會的影響。」
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主任潘永強表示,中國學生的湧入為馬來西亞400所高等教育機構帶來了學費收入和活力,該國社會和政府對此也持歡迎態度。
但他說,馬來西亞的科研和教育水平仍落後於歐美和日本,這導致許多國際學生只是為了獲取學位而來,並且會遇到發展瓶頸。
潘永強說,「大多數畢業生最終會回到自己的祖國,那些留下來的人往往會加入中資企業或在當地創業,從事消費和貿易服務。」
他表示,從長遠來看,這些中國學生的意義在於他們能否成為中馬乃至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的橋梁。「隨著中國資本在東南亞擴張,其中一些學生可能會成長為新的中產階層或富裕群體,就像早期的台灣地區或韓國的商人一樣,」潘永強說,「但這需要真正融入當地多樣的文化。」
對於像盧這樣的學生來說,這個選擇既有實用性,也關乎個人偏好。「英國和歐洲不再適合我了。馬來西亞的環境讓我感覺更自在」,盧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我畢業後的首選。」
然而,他指出,東南亞的機會並不像人們想象得那麼多。「即便是該地區中資企業提供的工作,也常常面臨法律和文化方面的限制。」
吳木鑾表示,有多個因素將決定這種興趣熱潮能否持續。「這種熱潮能否長期持續,仍取決於全球格局,」他說,「如果中美關係緩和,或者西方的通膨壓力緩解,東南亞目前的吸引力可能會迅速消退。」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多個場合高喊「歡迎中國留學生」,甚至拋出要將中國留學生規模擴大至60萬人的說法,但實際情況卻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遭受無端盤查、滋擾的事件有增無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近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教育交流合作有助於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和瞭解。中方希望美方將特朗普總統歡迎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的表態落到實處,停止無端滋擾、盤查、遣返中國留學生,切實保障他們的正當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