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殖利率5分鐘飆升6基點 是胖手指還對沖?華爾街炸鍋
週三紐約交易時段午盤時分,各期限美國公債收益率在短短數分鐘內經歷了一次罕見的大幅飆升,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
這場詭異的波動發生在一個低波動的市場環境中,其背後的真正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主要觀點指向期貨市場的「胖手指」交易,以及公司債發行前的利率對沖操作。
行情數據顯示,台北時間週三 (6 日) 晚間 23 點 30 分過後,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在 5 分鐘內從 4.225% 迅速攀升至 4.282%,漲幅高達 6 個基點。這對於當時相對平靜的市場而言,無疑是一次極速的拉升。從 2 年期到 30 年期的公債殖利率幾乎同步上漲,暗示這可能源於某種系統性的拋售行為。
針對這場異動,市場上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胖手指」事件。一位美國利率交易員推測,由於期貨市場的操作失誤,導致交易員錯誤地下達了大規模賣單。
Mischler Financial 利率與交易部董事總經理 Tom di Galoma 更是具體提到了一個傳言:有人本意拋售 8000 份 10 年期美債期貨合約,卻在操作中錯誤地變成了 80,000 份,隨後這筆交易被取消。
Galoma 指出,80,000 份合約約 80 億至 100 億美元,是正常交易規模的 20 倍,即使對高達 27 兆美元的美國公債市場而言,也堪稱是一筆巨額交易,足以在短時間內對市場造成劇烈衝擊。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同「胖手指」的說法。另一位美國利率策略師則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認為此次收益率飆升可能與華爾街做市商在公司債發行前進行的「利率鎖定」操作有關。
造市商通常會透過出售國債或國債期貨來對沖風險,以鎖定其承銷公司債的借款成本。在週三,恰逢一筆規模達 420 億美元的 10 年期公債拍賣,市場參與者為鎖定利率而進行的大規模賣出,可能正是收益率上漲的元兇。
此次詭異波動的影響並未就此打住。在收益率飆升之後進行的 10 年期公債拍賣,結果也顯得疲軟。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本次拍賣的得標利率為 4.255%,雖是去年 12 月以來的新低,但比預發行收益率高出 1.1 個基點,出現了自今年 2 月以來的首次「尾部利差」,表明需求不足。
同時,投標倍數也從 2.61 大幅下滑至 2.35,創下 2024 年 8 月以來的新低。道明證券的美國利率策略師 Jan Nevruzi 表示,當天早些時候由於期貨市場拋售所導致的殖利率飆升,很可能嚇退了部分潛在買家,導致拍賣結果疲弱。
蒙特利爾銀行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這起事件具有典型的 8 月交易時段特徵:交易量清淡,而午盤市場的拋售,所引發的問題遠多於其所提供的答案。
此外,在 10 年期美債殖利率飆升的同時,還發生了一件極為巧合的「同步異動」。預測平台 PolyMarket 上,凱文沃許(Kevin Warsh)成為聯準會下一任主席的機率幾乎同步出現急劇下跌。儘管目前尚無證據能證實兩者之間存在關聯,但沃許近期曾公開表示,聯準會政策制定者對降息的猶豫不決正使其信譽受損,並認同川普公開施壓聯準會貨幣政策的行為。
這使得這場市場異動更添了一層神秘色彩,為業內人士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