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黑暗時期我都想放棄。」AI 機器人新創 Chef Robotics 如何透過拒絕原有客戶取得成功?
食品服務業持續面臨缺工問題,一家矽谷新創打造出可以隨時上工、在工廠生產和包裝食品的 AI 機器人,獲得市場與投資人青睞。Chef Robotics 近期完成 2,060 萬美元 A 輪融資,成為少數幾家蓬勃發展的食品科技機器人公司之一。
Chef Robotics 擁有 40 名員工,以及知名客戶如食品公司 Amy’s Kitchen 和 Chef Bombay,自 2019 年成立以來,已在美國各地安裝數十台機器人,製作 4,500 萬份餐點。科技媒體《TechCrunch》指出,相較之下,其他食品機器人公司面臨困境,例如沙拉機器人公司 Chowbotics、披薩外送機器人公司 Zume、即食產品組裝機器人新創 Karakuri 皆走向倒閉。
然而,Chef Robotics 能走到今天,創辦人 Rajat Bhageria 向《TechCrunch》坦言:「有很多黑暗時期,我都想過放棄。」他除了靠朋友與投資人的鼓勵撐過低潮,還做了多數創辦人不敢嘗試的事來挽救公司:拒絕原有客戶與數百萬美元的收入。
技術瓶頸讓創辦人頓悟
創業初期,Chef Robotics 原本鎖定快餐業市場,開發能組裝多種餐點的機器人,甚至已簽下數百萬美元的合約。然而,一項關鍵技術瓶頸讓這條路走不下去──「抓取問題」(grasping problem)。
在快餐業,人類員工需將每道菜的各種食材組合完成訂單,客戶希望機器人能複製這個流程。但 Bhageria 的團隊因為缺乏訓練資料,初期無法開發這樣的機器人。他曾向潛在客戶提案,先部署兩種食材機器人來蒐集訓練資料,並以此基礎進行開發,但是對方拒絕了。
這次碰壁讓 Bhageria 頓悟,他需要的是新的客戶,而不是為了滿足現有客戶需求而導致破產。
找到新的理想市場,建立護城河
Chef Robotics 一度陷入經營危機,在 2021 年融資寒冬四處碰壁,遭數十家創投基金拒絕。直到 2023 年 3 月,才獲得創投公司 Construct Capital 領投的 1,120 萬美元種子輪資金,並有其他創投 Promus Ventures、Kleiner Perkins 和 Gaingels 跟進才扭轉局面。
這時,Bhageria 也找到理想市場:冷凍食品與中央廚房的「高混合製造」產線。這些食品製造廠每日大量生產數千份沙拉、便當或冷凍餐點,供應給航空公司、醫院或消費者,食品內容變化多。
《CNBC》分析,高混合製造產線採分工式流程,不再是由一名員工負責每道菜的所有食材,而是組成一條流水線,讓每人負責一項食材組裝工作。不過,在此生產線工作,必須忍受零下 1 度、忙著裝食物 8 小時的工作環境,導致長期缺工。
這類產線自動化導入難度高,因為製程變化大,還缺乏訓練數據,難以教會機器人處理食材。對此,Chef Robotics 專注在「預包裝組裝階段」、自行建立訓練資料庫,這使他們得以累積具有差異化優勢的訓練資料,Bhageria 告訴《CNBC》,這是公司業務拓展的重要「護城河」。
Chef Robotics 的機器人由多關節長型機械手臂組成,表面包覆保護層,懸掛在食品組裝線旁的金屬架上,模仿人類重複動作。《CNBC》認為,這特別適合人力需要重複動作的組裝線場景。
更重要的是,Chef Robotics 透過此市場打造出「資料飛輪」。Bhageria 告訴《TechCrunch》,「當我們學習如何處理西班牙辣香腸、豌豆或櫛瓜時,機器人最終能獲得可用於快餐店的真實世界數據。」換句話說,快餐市場曾讓 Chef Robotics 受挫,但仍是發展方向,而 AI 更是他們的秘密武器。
用 AI 大腦應對食材變異性
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Chef Robotics 認為現有機器人硬體已經大致成熟,但無法靈活應對食品的變異性,而 Chef Robotics 的祕密武器是打造 AI 大腦「ChefOS」,將之應用在通用型機器人上,讓機器人變得更靈活,甚至能處理數千種食材。
Chef Robotics 在 A 輪融資簡報中揭示未來路線:第一步是打進食品高混和製造市場,第二步拓展至商業廚房後場,包含連鎖餐飲、雲端廚房、醫院、學校、郵輪廚房。
因為創投開始重燃起對 AI 領域的興趣,Bhageria 告訴《Business Insider》,「90% 的 GDP 都來自於實體世界,投資者正在見證生成式 AI 對於機器人技術,甚至是勞動力市場的巨大影響。」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TechCrunch》、Chef Robotics、《CNBC》、《Business Insider》,首圖來源:Chef Robotics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