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證實切頸部腫瘤看淡生死!脖子腫塊良性還是惡性4特徵這樣看
香港武打影星李連杰先前傳出住院消息,但並未透露實際病情,僅說是「硬體出了點問題,返廠維修一下」,近日他親自拍片說明,原來是生日當天照鏡子,意外發現頸部有個小腫塊,再加上摸起來硬硬的、吃了消炎藥仍沒有改善,在醫生建議下到大醫院照超音波、電腦斷層及細針穿刺活檢,所幸切片檢查後確認是良性腫瘤,對身體並無大礙。
自從2013年起,李連杰就飽受甲狀腺亢進所苦,這次突發頸部腫塊,讓不少粉絲及親友擔憂,然而李連杰態度豁達,「假如不是良性的,那就面對,甚至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意外在手術台上走了,也有可能,什麼都要去面對。」
頸部出現腫塊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淋巴腺發炎、甲狀腺結節等,都可能形成腫塊,據國泰醫院的衛教資訊指出,3公分以上的頸部腫瘤中,約有80%屬於惡性腫瘤,其中又有80%是從其他頭頸部的原發病灶轉移而來,若能留意幾個常見的頸部腫塊警訊,就有機會及早發現治療。
為什麼脖子會凸一塊、腫一包?頸部腫塊常見3類型原因解析
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全民健康基金會的文章表示,頸部腫塊的原因能簡單分為免疫力差就會出現的「先天性腫塊」、細菌、病毒感染引發的「炎症性腫塊」,還有癌症轉移造成的「腫瘤性腫塊」,因此就算頸部出現腫塊也不用太緊張,並不代表一定是惡性腫瘤。
先天性腫塊
好發於兒童身上、多為良性囊腫,平時摸不到也看不到,但要是免疫力變差、頸部腫塊就可能會冒出來,基本上不會變成惡性腫瘤,且通常會隨著年齡而消失,若沒有症狀,也沒有影響生活品質的話,並不需要急著動手術。
炎症性腫塊
當青壯年感染細菌、病毒等病原菌時,就會引起頸部淋巴腺發炎、形成腫塊,尤其是感冒、牙周病或免疫力低下時,就會造成頸部腫大、引起疼痛、發燒、吞嚥和呼吸困難等症狀,必要時搭配抗生素治療,只需要休息1~3個月腫塊就會自行消失。
腫瘤性腫塊
頸部腫瘤可能是良性、也有惡性的機率,例如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唾液腺癌。,除了少部分屬於原發性的癌症,也可能是從其他頭頸部轉移而來的惡性腫瘤,例如鼻咽癌、口腔癌或是咽喉癌轉移而來,因此40歲以上發現頸部腫塊的患者應特別留意、密切追蹤,過程中若出現明顯變化或懷疑惡性病變,宜提高警覺。
怎樣的腫塊要懷疑病變?4種惡性腫瘤警訊早點檢查早安心
頭頸部的癌症並不罕見,每年約有8,000名頭頸癌患者,所幸早期發現並治療,頭頸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再加上頸部出現腫塊時,視覺上和觸覺上相對明顯,也就是比較容易「肉眼」看出不尋常、「徒手」摸到異狀,像是這次李連杰就是靠「自摸」發現頸部腫塊,因此,一般來說如果發現以下徵兆任何一項,就別放任不管,還是早點檢查為佳:
- 觸感:脖子腫塊較硬,且不能位移。
- 大小:脖子腫塊長度超過2公分。
- 皮膚:皮膚表面出現破皮或潰瘍等異常狀況。
- 其他異常:脖子腫塊同側的耳朵,感到疼痛、耳鳴、聽力減弱。
根據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衛教資料,若發現脖子出現腫塊,並且合併這4種症狀,應儘快尋求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當然,這些警訊的確切結果,並不一定如想像中令人擔憂。就以脖子腫塊很常見的甲狀腺結節為例,多數都屬於良性,並不會演變為癌症,只要定期追蹤,大多數人都能維持穩定健康。外科醫師郭其毓就提醒大家,如果檢查真的發現甲狀腺異常,第一時間不用過度驚慌,最重要的一定是後續追蹤,通常會依序以抽血、超音波、細針穿刺等步驟,進一步判斷。如果真的是惡性結節,或良性但體積過大影響呼吸、吞嚥等生活品質,則會評估手術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