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這種房子害你胖!住哪裡決定腰圍和健康,日教授揭3條件挑對長壽宅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9月02日03:00 • 發布於 09月01日03:00 • 新聞中心蔡經謙

住在高樓豪宅對健康是最佳選擇嗎?日本大型研究顯示,居住環境竟然會左右你的體重與壽命!福島縣立醫科大學醫學部主任教授大平哲也指出,長達60年的追蹤數據發現,農民這幾年愈來愈容易發胖,關鍵就在於「住哪裡」以及日常運動量的差異。他甚至親身體驗,換個住處短短幾週就胖了2公斤。

因此,他提出「健康長壽宅」的3大挑房重點,幫助大家在日常無痛增加運動量,打造「住著就會動」的居家環境。特別的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高樓層豪宅,反而不一定是健康的最佳選擇!

「農民」為何變胖?教授親身經驗搬家就胖2公斤

農民一向給人十足「體力勞動」的印象,但日本一項長達60年、追蹤超過1萬人的「CIRCS研究(地域心血管循環系統風險研究)」卻發現,秋田縣農民體重近年持續上升!

大平哲也教授分析,隨著農業機械化普及,農事與過去相比不再需要耗費如此大量的體力,加上鄉村交通不便,居民多仰賴開車代步,走路機會愈來愈少,運動量驟減之下就容易囤積脂肪。

調查顯示,東京都男性每天平均走8,600步,但秋田縣居民僅6,000多步,都市人因交通便利反而「被迫」走路,鄉下人卻因交通不便而更依賴開車,日常活動量意外更低!

大平哲也教授也以親身經驗印證,他從大阪搬到福島後,通勤改成開車,每日步數從11,000步掉到剩3,000步,加上鄉村料理口味偏重、飯量大,他很快就胖了2公斤,坦言如果不刻意控制飲食、養成爬樓梯習慣,恐怕早就一路發福!

健康長壽宅怎麼挑?3重點讓你「住著就會動」無痛存出養老本

大平教授強調,影響健康的不是哪個縣市,而是居住環境。只要掌握3個關鍵條件,生活中就能在不知不覺動起來,替自己存下抗老「肌肉存款」。

  • 離車站步行15分鐘剛剛好

每天硬擠時間跑去健身房很難,那不如把運動融入生活!最理想的居住地點是是步行15分鐘內能到車站或公司,這樣每天通勤就能自然累積20分鐘的步行量,達到有氧運動的效果。

增加走動的機會就是健康的第一步,而且不需要逼自己日行萬步,2025年刊登於《刺胳針公共衛生》的整合研究指出,每天走7,000步,就能降低將近一半死亡風險,還能幫助保護血管、預防動脈硬化,對大腦健康也非常關鍵,而且距離車站稍遠的房子房價更親民,等於可以「邊運動、邊省錢」。若覺得距離太遠,可以改騎單車,也是健康選項。(編輯推薦:新研究揭「長壽步數」死亡率接近減半!6個創意訣竅沒去健身房也輕鬆達標)

  • 大樓沒電梯?選4、5樓更健康

別小看日常爬樓梯的力量!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逐漸流失,而每天上下樓梯就是最天然的腿部訓練。

高樓層豪宅出入全要靠電梯,反而少了運動機會,甚至降低出門意願,銀髮族還容易因社交減少而成為健康隱形風險。因此,選住4、5樓反而更加分,光是住在這就能逼自己動起來。

  • 住家附近最好要有公園

門口有公園,就等於擁有天然健身房!清晨散步、社區體操、廣場舞、使用健身器材,簡單免費的活動,又能大大增加運動量。

舉例來說,常見的單槓可訓練背部與手臂,大轉輪加強肩關節活動與上肢力量,漫步機可以伸展腿部和臀部肌群,轉腰器幫助扭腰、伸展腰背,促進血液循環。只要掌握正確用法,就能讓身體越動越健康。(編輯推薦:免費公園運動器材怎麼用?復健科醫師圖解7款健身器材用法)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這種房子害你胖!住哪裡決定腰圍和健康,日教授揭3條件挑對長壽宅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