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大腦更靈光!研究:這種金屬元素可以提升認知功能?哪些食物能吃到?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8月12日06:00 • 發布於 08月11日06:00 • 新聞中心蔡經謙

手機電腦用久難免跑不動,同樣的,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運轉,老後難免開始卡卡、鈍鈍,如何維持大腦功能?有些金屬物質,其實是大腦的必需營養素,像是最新研究發現,充足的「銅」可能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這種微量元素可能是維持大腦健康的秘密武器!

能補腦的金屬元素?新研究:銅可能與大腦健康有關

2025 年7月剛發表在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份報告,研究團隊追蹤2,420名60歲以上美國人的飲食與健康狀況,經長達4年的時間,結果發現,銅攝取量高的人,在認知測驗中的表現明顯優於銅攝取較少的人。

即使考慮到年齡、性別、飲酒習慣與心血管疾病等多種變因,研究結果仍具統計學意義。更令人驚訝的是,曾有中風經歷的人,在增加銅的攝取後,認知表現改善得更為顯著。研究主持人Weiai Jia教授認為:「飲食中的銅元素,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

銅是什麼?對人體健康有何好處?

銅,其實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體內扮演多項關鍵生理角色,人體的新陳代謝、骨骼以及神經系統都需要透過銅來維持運作。根據研究,銅促進大腦健康的可能機制包括:

  • 強化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效率
  • 保護神經細胞免於受損

其實,不只大腦受益,銅在人體內還有一連串的任務,德州兒童醫院資深營養師Kristi King指出,銅參與抗發炎反應、紅血球生成、免疫力維持及多種酵素合成。

由於體內的銅會促進鐵的吸收,因此,如果銅攝取不足,可能導致鐵吸收缺乏而造成貧血,其他問題則包含白血球異常、骨質密度下降、脂肪代謝異常等。

為什麼銅可能攝取不足?均衡飲食聰明補

由於銅在游離狀態具有毒性,幾乎所有體內的銅都是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而銅只能靠飲食來補充,通常食物中以動物肝臟含銅量為最多,另外某些堅果類、深綠色蔬菜也富含銅 。銅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

  • 牡蠣、豬肝等動物性來源
  • 羽衣甘藍、芥菜等深綠色蔬菜
  • 腰果、杏仁、香菇、黑巧克力

根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資料,正常健康成人每日應吸收的銅為0.9mg/天,然而銅和鋅在腸道中的吸收會互相拮抗,所以不見得可以吸收足量,有些研究甚至建議銅食用量可以增加到3.0 mg /天。以下整理5大潛在因素,可能是造成阻礙銅吸收、銅攝取不足的相關原因:

  • 過度使用化學肥料: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李政家就曾於Youtube頻道影片分享,現現代農業重度依賴化肥,土壤中的銅較難被植物吸收,連帶影響蔬菜中的銅含量。

  • 農藥與除草劑讓體內銅「卡關」:這些化學物質進入人體後,會與銅發生「螯合作用」,等於把銅「綁住」,讓它無法發揮生理功能。

  • 某些藥物影響:例如部分抗生素、降血糖藥、降膽固醇藥、精神科用藥等,都可能影響銅的吸收與利用。

  • 過度補鋅:銅與鋅在腸道中的吸收會互相拮抗,過量補充鋅可能排擠到銅吸收。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思賢也建議,若每天吃超過15mg的鋅,最好補充至少1mg的銅。

  • 部分腎臟或腸道疾病:造成銅離子的流失。

但是,除非經由醫師特別的診斷和建議,不要自行多吃高銅食物!因為一般來說,健康成人並不需要為了補腦而一頭熱地補充保健食品,只要日常飲食均衡、攝取多樣原型食物,就能讓大腦與身體自然獲得所需的銅。

況且銅雖然重要,補太多也會出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指出,若銅攝取過量,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甚至肝炎與腎衰竭等急性中毒症狀。雖然慢性中毒較罕見,但長期下來也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要特別小心!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大腦更靈光!研究:這種金屬元素可以提升認知功能?哪些食物能吃到?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