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關稅30%也不見得多糟!董瑞斌:15%的背後 恐要付出更高代價
行政院經貿談判小組今(31)日表示,台美雙方已完成關稅談判的技術性磋商,目前僅待美方完成內部決策流程,面對媒體關切,身兼央行理事、銀行公會及金融總會理事長的兆豐金控 (2886-TW) 董事長董瑞斌表示:「就算課 30%,也不見得就是壞結果!」他舉日韓為例,表面爭取到 15% 的優惠稅率,但也付出了高額的對美投資與市場開放代價。
董瑞斌指出,建議大家對台美談判結果,不要僅執一端,單看在稅率高低,關稅談判牽涉的層面遠比表面複雜,包含投資承諾、市場開放、匯率政策等多重議題,最終結果是一個整體方案(package deal),是多重條件的交換與平衡。
董瑞斌指出,以日韓為例,雖然成功爭取到 15% 的優惠稅率,但也付出了高額的對美投資與市場開放代價。他強調,台灣談判團隊具備高度專業,必定是權衡各方得失後,為國人爭取最佳條件。
董瑞斌進一步分析,關稅與匯率對台灣企業的影響並不一致。大型企業如台積電、PCB 廠等,具備足夠競爭力與議價能力,能將成本轉嫁給美方客戶,因此關稅與匯率波動對其影響相對較小。反觀中小型代工廠,多為接單生產,收入為固定加工費,關稅由品牌商承擔,但匯率波動可能直接影響其成本結構與報價能力,衝擊更為明顯。
他強調,其實很多台資企業有國際競爭力,有優越的成本轉嫁條件,如台積電和 PCB 產業,希望大家要對我們的企業有信心,也要相信談判團隊的專業。
至於談判結果,也難以讓所有人滿意。董瑞斌表示,比如台幣貶對出口商有利,但對進口商則不利。因此政策制定必須考量整體經濟結構與產業分布,並透過配套措施減緩衝擊。他呼籲社會各界應以全局視角看待談判成果,而非僅以單一指標評斷成敗。
在談判過程中,政治人物與立法委員對結果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反映出社會多元聲音。董瑞斌認為,談判團隊需在多方壓力下取得平衡,最終結果仍須經過政府內部協商與社會溝通,在透過溝通達成共識後,才能形成可接受的政策方向。
更多鉅亨報導
顯示全部
留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