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美國黃豆價格貼近4個月低點,全球糧價承壓,中國需求轉弱成關鍵變數
• 芝加哥黃豆期貨本週連續第二週下跌,主因來自全球供應充足、美國天氣良好,以及中國需求疲弱。
• 美國預期將迎來豐收,加上巴西連續第二年創產量新高,將進一步壓低價格。
• 中國豆粕庫存上升,進一步削弱美國黃豆出口。
• 玉米和小麥期貨價格也持續走弱,雖價格較低吸引部分買盤進場,但整體市場供應仍充足,價格表現持續受壓。
• 美國與中國間的關稅貿易談判尚未落定,也為市場增添不確定性。
📌 商品市場趨勢顯示:農產品價格普遍承壓,供給寬鬆與中國需求轉弱為主要影響因素。
黃豆價格連續下滑:期貨貼近近月低點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黃豆期貨價格雖在週五小幅上揚,漲幅為0.08%,至每英斗9.9美元,但整體本週仍處於下跌趨勢,並接近四個月低點。這是黃豆期貨連續第二週下跌,主因在於全球供應充足,加上美國中西部天氣涼爽、降雨適時,推動作物生長。
玉米和小麥同樣走弱,玉米上漲0.06%至每英斗4.14美元,但整體本週還是下跌,預計本週最後還是以下跌作收;小麥雖漲0.1%至每英斗5.23-6/8美元,但也面臨連續第二週下跌的壓力。
產量與需求雙重夾擊
根據 BMI(Fitch Solutions 旗下機構)分析師指出,美國黃豆預期將迎來豐收,同時巴西今年連續第二年創下歷史產量新高,這些都將使得供給面壓力持續影響黃豆價格,預期此趨勢將延續到年底。
玉米雖然價格走弱,但美國農業部(USDA)指出,近期美國玉米以低價銷售至哥倫比亞(10萬噸)、南韓(14萬噸)及其他未具名地區(13.6萬噸),顯示價格走低吸引部分買盤進場。
另一方面,中國的需求動能也不如以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黃豆買家,目前正面臨與美國政府在 8 月 12 日前敲定貿易協議的期限,雖然美方官員 Scott Bessent 表示雙方已接近達成協議,但仍未完全定案。此外,中國近幾週的豆粕庫存累積增加,反映飼料需求轉弱,顯示其在接下來的美國銷售旺季,可能會減少黃豆進口量,對美國農民來說是個利空信號。
後市走勢偏弱:供給續增、基金轉向觀望
未來幾週內,美國春季小麥即將進入收割期,進一步增加市場供應,BMI預估這將進一步削弱小麥價格,並緩解市場對供應緊張的擔憂。由於供給面持續增加,而中國需求面未見回升,農產品價格短期內難以擺脫壓力。
資金動向方面,交易員指出,週四商品基金為CBOT黃豆、小麥與豆油期貨的淨賣方,僅在玉米與豆粕上呈現淨買進,進一步凸顯市場對於供需前景的保守態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