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這種出血不能拖!58歲熟女停經後流血拖成末期,6警訊恐是子宮內膜癌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9月20日02:09 • 發布於 09月19日02:09 • 新聞中心高儷綾

許多女性以為更年期後就不會再有「月經困擾」,但其實停經後若還有持續或反覆出血,千萬別掉以輕心。中部一名58歲的張阿姨,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團、有許多豐富社交活動,卻忽略近幾個月曾出現多次陰道異常出血症狀,還以為只是小毛病。

【到早安健康看完整報導】

直到有天下腹痛到受不了,才緊急就醫,結果一檢查竟是子宮內膜癌,且已出現擴散跡象。

停經後異常出血、下腹劇痛,竟已子宮內膜癌第四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表示,張阿姨個性活潑外向,退休後參與社團活動非常活躍,但卻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卻不上心,甚至連續多天陰道異常出血、全身痛到冒冷汗,仍硬撐著和朋友出遊。直到同伴發現她臉色不對,才勸她盡快就醫檢查,這才找出真正病因。

就醫後,透過陰道超音波、子宮內膜切片或子宮鏡等詳細檢查,並以子宮內膜搔刮術在子宮內膜採樣,檢體經化驗後,確認是子宮內膜癌,正子影像檢查更發現有擴散到骨盆腔淋巴結、肝臟,確認為第四期。

相較於早期診斷存活率,第一期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晚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則明顯下降至20~50%不等。

子宮內膜癌為女性第五大癌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皆成高風險

根據國健署最新2022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新診斷出子宮體癌個案3,541人,其中子宮內膜癌就有3,295人、占93.05%,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5名、死亡率的排名為第11名,發生的年齡中位數為56歲。

葛裕民主任指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70歲女性,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據統計,國內有7%發生在40歲以下,其中高風險族群包括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未生育、長期接受雌激素治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以及有家族癌症史如林奇(Lyuch)症候群者,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得知病情後,張阿姨十分驚訝且沮喪,但仍表示會全力配合醫療建議,接受了子宮、卵巢與輸卵管切除手術,同時搭配化療輔助,幫助提高療效、延緩抗藥性。

醫療團隊同時進行「基因檢測」,以協助風險分級並挑選最合適治療策略,因此在手術治療後,檢測出腫瘤組織有配對修復系統(MMR)缺失,於是結合免疫療法施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讓治療效果更好。這樣的「精準醫療」能針對不同基因變異,挑選最合適的藥物,幫助病人爭取更多時間。目前張阿姨已經順利出院,正持續治療中。

👇

停經後出血別輕忽,子宮內膜癌6警訊

葛裕民住任提醒,女性一旦停經進入更年期,若仍有出血量過多、天數超長等情形,「千萬不要鐵齒認為沒有大不了,」因為週期太密集或出血量大,都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瘜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常增生或子宮內膜癌造成,只要能早期發現,治癒率都極高。不必過度恐慌。

即使是晚期或復發,現今也能透過基因檢測、病理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等方法,搭配化療、免疫療法、抗血管新生、抗體-藥物複合體、PARP抑制等不同抗癌機轉的多重策略,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務必保持抗癌信心。

國健署呼籲,若出現子宮內膜癌常見之症狀應盡速就醫:

  • 停經後出血
  • 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
  • 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
  • 貧血
  • 倦怠
  • 下腹疼痛

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AICR)指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這種出血不能拖!58歲熟女停經後流血拖成末期,6警訊恐是子宮內膜癌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