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婦飯後脹氣腹痛送急診,竟是膽結石作祟!醫點名這種飲食是元兇
很多人以為飯後脹氣、腹部悶痛可能只是腸胃消化不良,但其實這樣的症狀背後,可能隱藏著更嚴重的健康危機。台北一位年近六旬、同時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婦人,近3個月來常常一吃完飯就脹氣、上腹悶痛,還以為是胃病問題。
【到早安健康看完整報導】
直到有天出現右上腹劇痛並高燒,經緊急送醫被診斷出急性膽囊炎,住院打抗生素治療後稍微好轉,就先返家休養。沒想到一個月後病情惡化,再度腹痛,還出現黃疸、尿液顏色變深、反覆高燒畏寒,甚至出現嗜睡症狀。入院後醫師檢查發現,她其實是「膽結石卡住膽管導致阻塞,引發膽管炎」,所幸經腹腔鏡手術後才逐漸恢復,病況逐漸穩定。
膽結石阻塞嚴重恐釀敗血症,勿將症狀誤認胃痛延誤就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一般外科主任王俞傑指出,大約八成的膽囊炎患者,都是因膽結石阻塞引起的。門診時遇到很多患者會以為自己是胃痛,但一直吃胃藥卻沒改善、照胃鏡看起來也正常,以致延誤就醫時機,結果其實是膽結石作怪。
膽結石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根據文獻指出,肥胖、女性、40歲以上及有生育經驗者為較常見高危險群。以美國為例,至少有10%的成年人患有膽結石,其中高達75%為女性。
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膽汁的功能為乳化脂肪,當飲食中攝取到有脂肪的食物時,膽囊就會收縮分泌膽汁,將膽汁經由膽管送入腸道來幫助水解或吸收。但若膽囊內膽汁長期太濃或流動不順,可能因體質問題,容易形成結石。
依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資料顯示,可能導致膽結石風險增加的因素有:
- 女性
- 年齡40歲或以上
- 超重或肥胖
- 久坐
- 懷孕
- 高脂飲食
- 高膽固醇飲食
- 低纖維飲食
- 膽結石家族史
- 糖尿病
- 患有某些血液疾病,例如鐮狀細胞貧血症或白血病
- 體重減輕過快
- 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例如口服避孕藥或激素治療藥物
- 患有肝病
這些結石一旦阻塞膽囊或膽管,就可能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阻塞膽囊出口造成急性膽囊炎、若卡在膽管中就可能導致黃疸或急性膽管炎。更嚴重時,細菌上行感染到肝臟卻未及時控制,甚至會惡化成敗血症。
👇
遠離膽結石風險,梅約診所4個生活建議
王俞傑醫師提醒,如果健檢發現有膽結石,但沒有明顯症狀,可以先觀察;但一旦出現飯後右上腹痛、黃疸、灰白便或急性發炎,就要及早治療。必要時的治療方式是膽囊切除手術,可以避免病情惡化、反覆發作和併發症。
他也發現,對於有症狀的膽囊結石疾病,常常因油膩的飲食發作,平時應避免過度油膩飲食,保持規律作息,並定期健檢,是預防膽結石的有效方式。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則建議,採取以下措施可減少膽結石風險:
- 定時規律用餐:盡量每日堅持規律的用餐時間。隔餐或禁食可能增加膽結石的風險。
- 慢慢減輕體重:減輕體重,請慢慢來。快速體重減輕可能增加膽結石的風險。目標是每週減輕約0.5~1公斤。
- 多吃高纖維食物:飲食中攝取更多的高纖維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食物。
- 保持健康的體重:肥胖和超重會增加膽結石的風險。透過減少每天攝取的卡路里和增加身體活動量,努力達到健康體重。在達到健康體重後,繼續健康飲食和不間斷的運動,努力維持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