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55歲男雙癌齊發!「喉嚨卡卡」驗出肺腺癌、食道癌,醫揭致命2習慣是元凶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8月05日04:00 • 發布於 08月04日04:00 • 新聞中心高儷綾

「吞嚥不順、胸口卡卡」竟是雙癌警訊?一名台中的55歲林姓男子,近期感覺自己吞嚥困難、身體不適,遂前往衛福部豐原醫院就診,主動安排健康檢查。經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掃描,驚見同時罹患食道癌與肺腺癌兩種原發性癌症,所幸經過3個月的分階段療程,切除雙癌病灶,重拾健康恢復正常生活。

肺癌5年增近3千人、食道癌新案9成是男性

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的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連續2年高居癌症發生率首位;另一個調查報告2024年國人的死因統計結果,食道癌是國人癌症死亡率第9名、同時是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的第5名。

肺癌近年發生人數持續顯著上升,攤開衛福部近5年的癌症登記資料,發現自2018年以來,肺癌發生人數從15345名,來到2022年17982名,其中肺腺癌的比例更是超過5成。根據最新2022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食道癌新發生個案共有2831人,其中男性就高達2600人,占了9成以上。診斷的個案中,75.6%有吸菸行為、50.8%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6.8%有嚼檳榔的行為,推估菸、酒、檳榔等危險因子,是引發食道癌的主因。

不是轉移也不是復發!罕見雙癌分階段微創手術獲新生

肺癌和食道癌是胸腔外科常見的兩大癌症,兩者在早期時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衛福部豐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蕭凱宇指出,林先生初期僅感覺吞嚥困難和胸口卡卡,來院安排健康檢查後,發現食道中下段有腫瘤,同時發現右肺中葉也有結節。經病理切片後,確認為兩種不同癌症類型,即兩個原發腫瘤,而非食道癌轉移至肺部。

蕭凱宇醫師進一步說明,醫療團隊採取的策略是分階段、跨科整合的治療方式。先以胸腔鏡進行微創肺葉楔狀切除手術,成功移除肺腺癌病灶,且無淋巴轉移;隨後食道先接受前導性化學放射治療,再進行食道切除與胃管重建手術。全程採內視鏡微創方式,僅有數個約1公分的小傷口,這樣的分階段整合療法,不僅大幅降低病人身體負擔、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與治癒機率。

抽菸、喝酒成雙癌導火線,醫籲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檢查

林先生分享,自己平時有抽菸、飲酒的習慣,起初僅以為是一般喉嚨痛問題,未料竟接連被診斷出兩種癌症。他感謝醫療團隊即時介入與專業治療,讓他能夠快速恢復,也呼籲民眾不要輕忽身體警訊,定期健康檢查才是遠離重大疾病的關鍵。

蕭凱宇醫師提醒,食道癌和肺癌,與抽菸、飲酒等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是這兩種癌症最主要的共同危險因子,有肺癌及食道癌高風險因子者,如長期抽菸、飲酒、嚼檳榔、有家族史、疾病病史、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或特定致癌物質環境的人,更應提高警覺,及早檢查才能掌握治療先機。

專家建議這4類天然食物多吃,顧肺又防癌

要遠離肺癌和食道癌的威脅,根據癌症關懷基金會及《Cancer Causes & Control》期刊上的相關研究建議,可多吃這4類天然食物:

1.白色十字花科:白蘿蔔、白花椰菜、高麗菜等,富含膳食纖維,可以滋潤肺部,提高自身免疫力。

2.深綠色蔬菜:芹菜、菠菜、綠花椰菜等,而芹菜可改善哮喘、咳嗽及肺炎。

3.茄科蔬果:番茄、茄子、枸杞等,都含有豐富的茄紅素,茄紅素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化劑,可以清除自由基,也能增強免疫系統。

4.柑橘類水果:每天吃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100g,只要約一顆橘子或檸檬的量,即可降低罹患食道癌的風險14%。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55歲男雙癌齊發!「喉嚨卡卡」驗出肺腺癌、食道癌,醫揭致命2習慣是元凶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