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劉至翰沒躲過家傳三代青光眼,右眼視力剩一成!搶救失明危機哪些事最關鍵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8月05日03:00 • 發布於 08月04日03:00 • 新聞中心傅鴻儒

演員劉至翰以《世間情》、《市井豪門》、《好運來》等戲劇深植人心,50歲的他近日在節目《醫學大聯盟》上自曝罹患青光眼,右眼視力竟僅剩一成,連日常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讓人驚訝不已。

被稱為「視力小偷」的青光眼,由於與眼壓、老化等因素有關,常被誤認為是老年人的專利。醫師提醒,有7大高風險族群應特別警覺,因為青光眼初期幾乎沒症狀,對眼睛的傷害又不可逆,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視力恐怕回不去了!

劉至翰親述經歷,揭青光眼遺傳風險!這些人務必留意「遺傳型」

其實,劉至翰昔日就曾在《聚焦2.0》節目回憶,早在30歲左右就發現眼睛常感到霧濛濛、看東西會重影,甚至視野左上角完全黑掉,兩公尺外的景物模糊一片,但因為看劇本還行,就誤以為只是近視太深或熬夜太多。

直到某次因為長針眼就醫,才意外被發現眼壓過高、視神經嚴重受損,右眼視力只剩0.2,竟已達到申請身障手冊的標準。更意外的是,劉至翰追溯病因後發現,原來父親、爺爺也都有青光眼病史,等於三代男丁「通通中獎」!

青光眼是一種慢性的視神經退化性疾病,長期眼壓過高會壓迫視神經,導致視野缺損、視力模糊,甚至全球第二大致盲原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曾於部落格分析,雖然青光眼被視為「老年病」,其實早發型多與基因突變有關,尤其35歲前就確診的人,很可能是肌球蛋白(MYOC)基因出問題。如果父母有青光眼,下一代有高達一半機率會遺傳,罹病風險更是一般人的7到9倍!

而2023年發表於《Gene》期刊的研究也發現,青光眼其實是「寫在基因裡的病」。研究已找出多個相關基因,包括POAG(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與PCG(先天性青光眼)的基因突變,這些變異會影響眼睛房水排出與視神經耐壓能力,讓病情惡化速度驚人。

視野缺損、看見彩虹圈要警覺!定期檢查是青光眼預防關鍵

最棘手的是,青光眼對眼睛造成的傷害「一旦出現就回不去了」,而且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很容易被忽略。然而,如果能及早診斷、穩定眼壓,就有機會延緩惡化。以青光眼的高風險族群來說大致有以下7類人,建議盡可能提早安排眼科檢查:

  • 年齡超過40歲
  • 有青光眼家族史
  • 高度近視或遠視
  • 曾長期使用類固醇、精神科藥物
  • 有糖尿病、心血管病、偏頭痛等慢性病
  • 曾有眼部手術、外傷、發炎病史
  • 眼壓偏高(>21 mmHg)

眼科醫師羅英源提醒,若出現「彷彿透過管子看世界」般的視野變窄,或出現黑影、缺角,看燈光有彩虹圈、視力模糊且低光時更明顯,甚至感到眼壓重、有痠痛感,這些都是警訊!有時,甚至只要簡單「閉一眼、睜一眼」自我檢查,就能發現單眼視野是否出現破口!一眼遮住、另一眼睜開的情況下,觀察左右眼差異,正常狀況是上下左右可以看到120度左右,若視野有缺損狀況,看到的角度會縮小;若無法確定是否有缺損狀況,可尋求醫師協助,以視野計檢測更為準確。

台灣青光眼權威呂大文醫師就強調,30歲後除了視力與驗光檢查外,最好包含眼底檢查與視神經斷層掃描(如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及黃斑部評估。若視神經發現異狀,需做更進一步的精密檢查,而目前青光眼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降眼壓眼藥水及口服藥的藥物治療、雷射治療及手術治療等。

如果確診青光眼就別掉以輕心,必要時應遵照醫師建議,定時透過眼藥水控制眼壓,同時適度休息、避免長時間用眼,生活中避開高咖啡因、油炸物、高鈉食品等可能容易加重眼壓的飲食;多吃深綠色蔬菜、鮭魚等高脂魚類、全穀類等富含護眼營養素的食材,有助於保護眼睛避免快速惡化。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劉至翰沒躲過家傳三代青光眼,右眼視力剩一成!搶救失明危機哪些事最關鍵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