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貿易專家:台灣獨特競爭優勢不因關稅調整瞬間消失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31日專電)台灣獲暫時性關稅稅率20%。前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資深顧問考伊向中央社分析,台灣已建立起一些全球獨特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不會因關稅調整就瞬間消失。台灣也會審慎地評估對美投資的技術組合。
考伊(Peter Cowhey)現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 San Diego)全球政策與戰略學院榮譽院長、曾任院長近20年,同時也是加州科學與科技委員會董事會主席;政府經歷方面,他曾任美國貿易代表署資深顧問,負責協助制定戰略性貿易政策。
美國對等關稅8月1日上路,白宮公布對台關稅稅率為20%,高出競爭對手日本、韓國5%;總統賴清德表示這是「暫時性稅率」,只要後續達成協議,可望再調降稅率。
考伊今天接受中央社視訊訪問,分析這個結果;同時也指出,內容細節還有待觀察。
針對台灣獲20%稅率,他指出,這並未到達白宮視為不滿意國家的程度,不過相比日、韓高出5%,他猜測背後可能涉及2個領域;一是台灣承諾對美國投資的規模,這一直是此類協議中的重要內容,二是台灣承諾向美國額外採購商品的規模和組成。
考伊指出,在美國公布的多數雙邊貿易協議中,都採取了一項可追溯至尼克森政府時期的策略,就是要求簽署協議的國家宣布一系列對美國農產品或其他商品的採購。
在尼克森時代,多半是要其他國家承諾購買更多波音飛機;到川普總統任內,則傾向要求增加對美國農產品和天然氣採購。這種作法在雙邊貿易外交中持續了至少50年。
考伊認為,台灣承諾對美國投資的內容與性質可能是真正爭議點。就他長期和去年訪台等經驗觀察,台灣會審慎地評估投資的技術組合,「因為將重要的半導體製造能力留在台灣,對美國安全和經濟利益固然重要,對台灣來說更是一個長期國家利益。」
另外,潛在因素還可能包括協議是否涉及安全合作、及一些「非關稅障礙」領域。
至於衝擊,考伊分析,從雙邊經貿來看,他並不認為台灣會因為與日、韓的5%稅率差距而處於不利的地位,台灣的高科技產品在美國有技術優勢與穩定需求,從長遠來看,即使利潤受到一些壓縮,公司還是能維持不錯的獲利。未來關稅也可能再調降。
他評估,台灣高科技產品價格彈性大,買方願意接受更高的成本,不會大幅減少購買,影響不會太大;但在中階技術產品如電腦周邊設備上,可能會感受到些許壓力,不過在這些領域,台灣企業也已開始將生產分散到其他地區,以應對供應鏈穩定問題。
他也指出,台灣高科技產品對價格變動較不敏感,不過對日本、韓國而言,汽車出口在對美貿易中是重要項目,相較於高科技產品,汽車對價格與成本更加敏感,因此台灣與日、韓之間5%的不同究竟會帶來什麼經濟衝擊,無法從目前表面上的差距來看。
他預估,台灣將與其他亞太地區國家一樣,持續尋求出口市場多元化,必須與區域內幾個夥伴進行更深層的產業分工和合作機制,逐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
從生產面來看,台灣和日本製造商在精密數位技術上的合作也日益緊密。
考伊認為,在供應鏈重組的整體戰略調整上,未來5年,對台灣來說將會是一大課題。在這個過程當中,區域內其他國家與中國關係的敏感性,也會為台灣帶來額外挑戰。
考伊強調,作為一位外部觀察者,且對台灣經濟已做過相當仔細的研究,「我不認為這個關稅會從根本上危及台灣經濟的未來」;台灣的努力,不僅只有台積電,已建立起一些全球獨特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不會因為關稅調整就瞬間消失。」
考伊表示,對於協議的細節必須謹慎關注,但整體而言不必感到悲觀。(編輯:陳慧萍)1140801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