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OpenAI 高管變中校】參軍打 AI 戰,「201 支隊」如何重寫美國防劇本?
在美國矽谷,一群熟悉演算法與平台架構的高階主管,正在迎來人生中一個截然不同的身份轉換——從科技公司決策者,到穿上軍服的美國陸軍預備役軍官。
Meta、OpenAI、Palantir 等科技巨頭的技術長與產品長,包括 Andrew “Boz” Bosworth、Kevin Weil、Shyam Sankar 等人,將共同組成美國陸軍「201 支隊」,成為這支全新科技預備役部隊的首批成員。
這支隊伍不僅象徵著軍方與科技業界的深度結盟,也開啟了國防創新的全新篇章:五角大廈透過「民間專才進軍營」的模式,期望導入民間最前線的 AI 能力,重新塑造軍事技術的核心基礎設施。
「201 支隊」象徵技術重生,任務導向創新應用
不到十年前,軍事用途的技術在矽谷仍被視為敏感甚至禁忌,但如今,這些科技高層主動投入軍事體系,反映出民間與政府之間的信任重建。
這支被命名為「201 支隊」的部隊,其編號靈感來自 HTTP 狀態碼 201,意即「資源已建立」,象徵其使命是創新而非衝突。參與的科技預備役的人員將獲得中校軍階,每年服役約 120 小時。
他們無需經歷基礎訓練,可遠端或非同步參與,主要任務聚焦在 AI 系統導入,因此成員將在軍中推動人工智慧實作,教導士兵如何使用 AI 工具,或運用感測器與資料模型協助決策與作戰模擬,其他還包括健康數據應用、技術採購建議等實務協作,而非前線作戰。
美軍擁抱科技企業智慧
事實上,這場結盟早已醞釀多年。Palantir 與陸軍合作已有 20 年,旗下 AI 與數據項目合約總價值可能超過 10 億美元。而 OpenAI 與 Meta 也調整政策,明確強化與軍方與軍工企業(如 Anduril)之間的合作。從作戰裝備到決策系統,軍事單位已越來越依賴商業技術的進化速度。
在 AI 被視為下世代戰爭決勝關鍵的背景下,這些科技公司認為,他們的演算法、感測器與模型能力將有助於美軍因應未來與中國等科技強權之間的潛在衝突。
強調「技術參與」軍務,防火牆需設明確
多數參與者來自有軍人背景的家庭,Bosworth 更坦言此舉延續家族的服役傳統。陸軍對這批科技軍官的安排特別彈性,讓他們能在原職業與軍務之間取得平衡,甚至可在遠端完成任務,展現對專業知識與時間價值的尊重。
對軍方而言,這不僅是技術合作,更是對民間創新能量的主動整合。對科技人才而言,這是一次以技術貢獻社會的機會,也是他們參與國家安全與公共使命的新舞台。
為防止潛在利益衝突與資訊外洩,預備役成員不得參與與其雇主有商業利害關係的項目,也不得將軍方資訊傳回私人企業。這類機制成為維持軍規與商規界線的基本防火牆,保障雙方在合作中的信任與透明。
科技人走進軍營,開啟國防創新
科技與國防的合作正在快速重塑雙方關係:從彼此防備到高度共構。這樣的預備役機制不只是人才共享,更是一場制度創新的實驗。矽谷人才跨足軍事場域,不僅為國防注入創新技術,也為科技專才打開了公共服務的新角色想像。
當軍方透過靈活設計吸引民間專業,未來國防轉型是否能因此更開放、更聰明、更具包容性?而這場從鍵盤到戰略指揮部的技術過渡,也可能為全球其他國家軍隊提供全新參考模型。
【推薦閱讀】
◆ OpenAI 獲美國國防部 2 億美元合約,將如何打造「國防級 AI」?
◆ 國防產業創投交易量成長 18 倍!廠商手握大量現金將投給哪些技術?
◆ 讓老舊戰車秒變 AI 戰將!ARX Robotics 設計 Mithra OS 成國防專用 AI 大腦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WSJ》、《The Washington Times》,圖片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鄒家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