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60歲男早餐必喝「一款湯」竟得大腸癌!4種湯小心喝越多越危險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7月22日04:00 • 發布於 07月21日04:00 • 新聞中心傅鴻儒

台灣人愛喝湯不分四季,從早餐牛肉湯、聚餐的麻辣鍋,到晚餐的一碗營養火鍋湯,樣樣都暖胃又療癒,但生活中有些再熟悉不過的湯品,若吃法不當,也可能暗藏致癌風險,畢竟,癌症已連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榜首,而其中不少危機,其實就藏在你我的餐桌上。

當然,絕對不需要「聞湯色變」,食物本身沒有問題,關鍵在於怎麼煮、怎麼喝、喝多少。以下就為你整理出4種常見湯品的飲食地雷,暖心暖胃之餘,也喝得更安心。

1. 牛肉湯:紅肉過量,小心大腸癌悄悄上身

一位來自台南的六旬男性,因三高就診時做了糞便潛血檢查,沒想到竟驗出陽性,進一步大腸鏡一查,發現2.5公分瘜肉,切除後證實為早期大腸癌!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析,這位患者早餐習慣喝碗牛肉湯,年年不間斷,而紅肉中的血紅素鐵與特定糖分子,會在體內產生自由基,可能損害DNA、誘發瘜肉生成。

由於紅肉的膽固醇及飽和脂肪比白肉含量高,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有研究也認為會增加罹癌機率,研究指出,每天吃紅肉超過100克(約6片火鍋肉),大腸癌風險上升17%!

不過,紅肉仍富含蛋白質、也有豐富的鐵、銅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這些礦物質及維生素也是構成造血功能的重要元素。 因此,適量吃還是最重要的,每日紅肉建議不超過100克、每週總量控制在500克內,吃得更開心不傷身。

2. 麻辣火鍋湯頭:鹽份過量增加胃癌風險

無論寒冬或炎夏,麻辣火鍋總是台灣人聚餐熱門選項,但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提醒,香辣濃郁的湯底其實暗藏高鈉危機。這類火鍋湯常加了辣椒、沙茶醬、奶油、起司等調味料,很可能兩碗下肚,鈉含量就飆破5,000毫克,遠超過衛福部建議的每日上限2,400毫克!

鹽吃太多,不光只有隔天會水腫而已。日本研究發現,鹽分攝取高的男性,罹患胃癌風險竟是一般人的兩倍!想像料理章魚時要用鹽搓揉去黏液,同樣的原理,過量鹽分會刺激、損傷胃黏膜,長期下來就怕釀成大禍。

更可怕的是,火鍋湯煮得越久,危機越高。洪永祥醫師指出,火鍋湯底熬煮超過30分鐘後,鹽分和亞硝酸鹽會逐漸濃縮;若煮到90分鐘,亞硝酸鹽濃度甚至飆升近10倍,喝下肚恐提高大腸癌、胃癌、肝癌風險。建議想喝湯時,可在剛煮沸時先撈一碗,30分鐘內享用完畢,避免喝到加熱濃縮的「毒湯」。

3. 隔夜湯:亞硝酸鹽濃縮累積

喝不完的湯留著隔天再喝,看似珍惜食物不浪費,其實可能埋下健康地雷。反覆加熱會讓湯裡的鉀、鈉、普林與亞硝酸鹽越煮越濃,喝太多容易對腸胃與腎臟造成負擔,無形中自然也增加了腸胃疾病與癌症風險。

由於不少家庭習慣一次煮一大鍋湯,難免會有喝不完的情況,建議試著依據用餐人數調整份量,就算需要放隔夜也儘早喝完,不要隔天又加料煮成一大鍋、結果又多喝了好幾天,萬一真的需要保存湯品,最好「湯料與湯分開放」,撈出食材後放入玻璃或陶瓷容器、密封冷藏,會更安全。

4.太燙的湯:傷食道、增加食道癌風險

喝湯時喜歡「燙口才過癮」的話要三思了!世界衛生組織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將65度以上的熱飲列為可能致癌物。有研究指出,長期吃燙食者,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是一般熱食者的1.92倍!原來,剛喝太燙可能燙傷食道,當食道黏膜會反覆受傷、發炎,長期下來恐引發癌變。

所以,下次喝湯前,最好把湯放涼、吹涼再入口。若常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火燒心、胸悶或久咳等食道癌症狀症狀,也別忘了及早就醫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60歲男早餐必喝「一款湯」竟得大腸癌!4種湯小心喝越多越危險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