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1公升瓶裝水含微塑膠24萬顆!研究揭兩招輕鬆去除水中9成微塑膠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8月21日08:00 • 發布於 08月20日08:00 • 新聞中心蔡經謙

現代環境中微塑膠無所不在,甚至從飲食悄悄潛入人體,更令人頭皮發麻的是,每天喝到的飲用水也可能遭受微塑膠汙染問題。美國研究發現,市售瓶裝水每公升可能含有高達24萬顆微型塑膠,比原先估計多出10-100倍,另外也有多國檢測出自來水的微塑膠殘留。

幸好,研究指出,只要將水煮沸後多一個步驟,最多就能去除高達9成的微塑膠顆粒。

水中的「微塑膠」被你喝下肚?侵入體內成健康隱憂

所謂的「微型塑膠」分成塑膠微粒、塑膠微纖維,進到大自然中,就會污染水源、生物,最後甚至重返食物鏈進入到人體,長期下來就可能危害健康。不少研究證實,微塑膠顆粒可穿越腸胃道屏障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到大腦甚至全身器官,也對於內分泌系統造成影響。

台灣環保署與環保團體曾針對國內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調查過塑膠微粒含量、形狀、材質,檢驗結果顯示這些通通沒逃過微型塑膠污染,例如自來水樣本的清水檢出率為44%,原水樣本的清水檢出率為61%,而自來水中多是纖維狀的微型塑膠。

研究:水煮沸後放涼或過濾,最多可去除9成微塑膠

水源大環境短期難改變,以目前污染狀況,不可能完全不吃到微型塑膠。那我們能怎麼保護自己?擁有台大農化、台大食科所背景的食品科學專家韋恩最近在臉書粉專「韋恩的食農生活」撰文,他引述中國廣州醫科大學研究指出,其實大家日常就會做的動作「把水煮開」,再放涼、過濾,就能去除高達九成的微塑膠!

台灣很多家庭都有煮水習慣,相信大家應該多少遇過,水煮開後會浮現白色漂浮物,或水壺內壁累積一層白白水垢。台北自來水處曾解釋,這其實是因為水中的碳酸氫鈣在加熱過程中會形成碳酸鈣結晶沉澱。而煮沸過的水之所以能降低塑膠微粒,關鍵就在於這些白色水垢,因為形成結晶沉澱時,會將微塑膠顆粒緊緊吸附,一同沉降至鍋底。因此,煮沸過的水,大多數微塑膠也會被鎖在水垢中,即使沒有再經過過濾的程序,微塑膠也不易隨水被喝下。

水質越「硬」去除微塑膠越有效!煮沸後多放5分鐘再濾

韋恩解釋,加熱後產生的碳酸鈣結晶,在沉澱時會像「磁鐵」一樣,將微塑膠緊緊吸附,並一同沉到鍋底。因此,經煮沸過的水,大量微塑膠會卡在水垢,相對不容易被喝下。研究數據也顯示,水質越「硬」,去除塑膠微粒的效果就越好。

  • 軟水:去除約25%
  • 硬度80:去除34%
  • 硬度180:去除84%
  • 硬度300:最高可達90%

以台灣自來水來說,北部多在硬度100左右,南部則接近200,韋恩認為,雖然去除效果屬於中等,但仍能有效降低風險。

至於實際的步驟,建議把水煮沸後先別急著攪拌,最好等五分鐘讓水稍微冷卻。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教授Luz Claudio解釋,這是為了讓碳酸鈣結晶能充分「抓牢」微塑膠、並且沉澱下來。

接著如果把水煮沸後,再經過一道「過濾」的程序,則去除微塑膠的效果會更好,像是搭配濾水壺、濾紙或濾網。不過,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則持保留態度,畢竟各地水質中的鈣、鎂濃度不同,是否能達到實驗中的效果仍存疑,加上奈米級微塑膠恐怕難以用普通方式濾除,因此認為仍需更多實證。

避免塑膠微粒傷身,這些日常行為不可少

想要遠離塑毒當然不只有飲水要注意,神經科醫師鄭淳予建議生活中「飲食、呼吸、日用品」等面向都要小心,更有效降低塑毒危害。

  • 避免吃下肚:避免用塑膠容器裝熱食或加熱,最好改用玻璃、不鏽鋼或陶瓷杯取代寶特瓶,並少用塑膠茶包。

  • 避免吸進肺:外出時戴口罩;在家時透過空氣清淨機過濾空中飄浮的塑膠纖維,交通尖峰時間少開窗。

  • 避免碰到皮膚:盡量避免使用含有塑膠柔珠的洗面乳等清潔用品;貼身衣物則選擇棉、麻等天然纖維,減少皮膚與塑膠的接觸時間。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1公升瓶裝水含微塑膠24萬顆!研究揭兩招輕鬆去除水中9成微塑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