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冷劑放食物上還是下?專家曝「保冷抑菌最佳位置」這招更保鮮不臭酸
你有過便當放在常溫中1小時就餿掉的經驗嗎?或是明明準備了保冷劑,袋子裡的食材卻沒有因此保鮮,沒過多久還是發酸嗎?小小一個保冷劑學問大,放對正確位置,不但能夠維持食物的新鮮,還有助於對抗細菌滋生,守護我們的腸胃道健康!(編輯推薦:雞蛋買回家該直接冰還是先沖洗?危險習慣別再犯,達人教正確保鮮法)用對保冷劑能保鮮還可抑菌!放這位置效果最強
【到早安健康看完整報導】
許多人天氣熱的時候,會額外準備保冷劑放在袋子裡,主要是因為保冷劑的原料結冰後不易融化,可使食物的保冷效果延長至少3倍,是短時間保鮮的重要角色,而日本氣象新聞公司也曾分享F Coop消費者合作社的研究,先使用沾有細菌液體的手套握製飯糰,再分成用保鮮膜包裹、放入有保冷劑的布製便當袋,及放入有保冷劑的保冷袋等3組,靜置於35℃的環境中。
6小時後,有保冷劑的保冷袋因為能夠減緩溫度上升,進而達到抑制細菌滋生的效果,和只用保鮮膜的組別相比,每1g飯糰的細菌含量就差了將近50倍!
不過,也不是說只要把保冷劑丟進袋裡,就能起到良好的保冷抑菌效果。日本知識型節目《只有30%的人知道!小常識大優越》曾實測將保冷劑放在便當盒的上方和下方,置於室溫一段時間後再用紅外線測溫,發現將保冷劑放在便當上面的冷卻效果比較好。(編輯推薦:除了保鮮,保冷劑還有5妙用!幫你除臭冰敷消疲勞)
為什麼會這樣呢?大妻女子大學家政系講師伊藤江里子說明,主要是因為冷空氣的密度比暖空氣高,所以會造成「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現象,若能將保冷劑放在便當的上方,就能加速保冷劑的冷空氣向下流動,增加袋內維持低溫的效率,如果沒有保冷劑,也可以準備結冰水、飲料放在便當上方,一樣能夠起到保冷的效果。
不想食材臭酸就從購物開始預防!避免食物腐敗可靠3秘訣
由於細菌容易在7℃~60℃間快速生長繁殖,所以這段溫度也被稱為「危險溫度帶」,食藥署提醒,為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進而產生毒素、影響健康,建議食品烹調後避免在室溫放置超過2小時,尤其是夏天室溫超過32℃時,更不能放超過1小時。
如果想預防食材一下就臭酸,除了正確使用保冷劑、抵達目的地後盡快放進冰箱冷藏,南投醫院陳佳祺營養師也整理出3個減少食物腐敗的辦法,從採買時的順序到吃不完時的保存關鍵溫度,不用再擔心細菌害你鬧肚子!
注意採買順序
挑選食材時,建議先購買乾貨、蔬果等常溫食材,再購買生鮮肉品,以免食材在購物期間就因為擺放太久,增加細菌滋生的機會。
儘速放入冰箱保存
食材買回家後,應立即分裝成小盒,以上層放熟食、下層放生食為主,降低生熟食交叉汙染的機率,並將冷藏溫度控制於0℃~7℃間、冷凍則需小於-18℃。
熟食保存需注意溫度
餐點若未食用完畢,應熱藏>60℃、冷藏75℃,才能降低微生物滋生、引起食物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