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貨車輾壓、肝衰竭、肝癌,三度逃過死神追殺:他接受2階段肝臟移植重獲新生
俗諺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卻歷經3次死劫均逃過。曾遭大貨車輾壓、肝衰竭瀕死的鄒章糧,因罹患肝癌合併肝硬化,經高雄長庚醫院陳肇隆團隊進行2階段活體肝臟移植,為國內首位成功出院的患者。捐肝的女兒成為名符其實「新肝」寶貝。
65歲的鄒章糧曾遭大貨車輾壓,多年前慢性肝炎急性發作併發肝衰竭,再度死裡逃生。去年因故錯過1次追蹤檢查,再檢查時竟發現肝癌合併嚴重肝硬化,3個女兒的左肝又太小,移植恐危及自身安全,經換肝權威陳肇隆團隊進行體內養肝後換肝的2階段活體肝臟移植,由最小女兒捐出肝臟,如今家人將出院日訂為「爸爸重生日」。
肝癌在10大癌症死因中長年盤據第2位,每年有將近8,000人因此死亡。對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而言,肝移植通常是最後的選擇,但台灣捐肝來源稀少,每年能獲得大愛肝臟進行移植的案例在100個以下;然而,等待肝臟移植者卻超過900人,活體捐贈成為重要的替代方案。
錯過1次追蹤檢查,竟發現肝腫瘤
只不過有些家庭即使親屬願意捐贈,卻因可以保留的肝臟太小,手術可能危及自身安全,阻卻病人最後的求生可能。高雄長庚的陳肇隆團隊完成2階段活體肝臟移植手術,為眾多肝硬化、肝癌、代謝性肝病亟需移植,但捐肝親屬保留肝太小的病患帶來一線生機。
換肝的鄒章糧數次躲過死神追殺。他在年輕時,曾騎摩托車遭大貨車輾壓,造成嚴重腹部鈍傷、輸尿管斷裂及骨盆腔骨折,緊急進行開腹手術並輸血3,000cc;2年後檢驗發現,遭C肝病毒感染合併慢性肝炎。
2009年,鄒章糧出現慢性肝炎急性發作併發肝衰竭,黃膽指數高達34毫克(正常<1.2毫克),所幸治療後,肝功能逐漸好轉,隨後每3個月接受追蹤檢查。
歷經兩度死劫存活,沒想到厄運再度來敲門。在營造業負責監工的他,去年因工作忙碌,錯過1次超音波追蹤,12月再檢查竟發現有6.6公分的肝癌,突出左肝表面,隨時可能破裂,合併重度肝硬化及凝血缺陷,肝臟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根本治療機會。
鄒太太堅持將鄒章糧轉往高雄長庚醫院,尋求陳肇隆團隊的醫治。3個女兒都表達捐肝意願,年紀最小的鄒宛庭說,爸爸一開始不要任何一個捐,因他不想要女兒肚子開大刀,「他說如果腫瘤切掉後能繼續活,或許還可以抱到孫子。」
捐肝者的健康是核心考量
但家人都很堅持選擇移植。醫療團隊評估,由於鄒章糧體型較大且肝硬化嚴重,最少需要標準肝容積的40%,換算約546毫升才夠用,3個女兒的右肝雖然都夠大,關鍵在捐出後留下來的左肝都太小,僅佔肝臟容積的23~26%,不足己需,「為捐肝者保留足夠的肝臟是不能妥協的堅持,」團隊移植醫師楊志權說,捐肝者的安全永遠是外科醫師最核心的考量,也是最大的責任和壓力。
多年來,團隊堅持捐肝者必須保留最少30%的肝臟,近年加拿大和韓國的研究報告顯示,50歲以下的健康捐肝者,若無脂肪肝或僅有輕微脂肪肝,保留超過28%的肝臟,亦可安全捐右肝。
雖然該團隊於2009年,就在Surgery學術期刊發表6例兩人捐肝的活體雙肝移植手術的成功經驗,但考量手術複雜度和風險較高,且一家3人要在3間開刀房同時進行手術,並不是最理想的手術方式,加上鄒章糧的肝癌惡性度高,直接換肝,移植後肝癌復發的可能性太高。於是主治醫師陳之逸提出階段性體內養肝手術,也就是在確保捐肝者安全的前提下,為女兒留下較大的右肝,捐出較小的左肝給爸爸,透過肝臟再生的原理在爸爸體內養到所需的肝臟容積。
三個女兒中,左肝最大的鄒宛庭(約303毫升)成為捐肝者。為避免病人移植後肝癌再復發,手術過程採2+1三階段,先以腹腔鏡局部切除肝癌,確定病理診斷並追蹤10星期排除復發;第二次父女同時上場,團隊先為鄒章糧切除左肝再植入女兒的左肝,並將右門靜脈結紮,以增加左門靜脈血流,逼迫植入的肝快速成長。
女兒捐肝給爸爸後真誠的告白:「希望新肝讓你再活20年!」
結果在移植第7天,電腦斷層顯示左肝已長到596毫升,符合病人所需的546毫升,因此在第8天,再次為鄒章糧動手術,切除已經重度肝硬化的右肝,至此體內僅留下從女兒移植來的新肝。
現年26歲的鄒宛庭,在接受捐肝手術後,第二天即下床走到同樣在加護病房的鄒章糧房間探望。她回憶說,等到爸爸身體逐漸恢復轉到普通病房時,父女兩人終於可以面對面,她用拳頭輕輕碰爸爸並跟他說:「爸爸,好久不見。」一向不擅長表達情感的鄒章糧轉過身牽著她的手,輕聲說了句:「謝謝你。」
做完移植手術的病人多會有重獲新生的喜悅。負責照顧的專科護理師王元元說,鄒章糧在加護病房住12天,主要是觀察肝臟成長狀況,但鄒家的家庭支持度很好,女兒們常常和爸爸視訊,不斷說「爸爸加油、爸爸愛你」,還會比愛心示意說「啾咪」。「對病人而言,醫療不僅有醫師技術和藥物,也需要情緒支持和時間。」
鄒章糧在4月底出院回台中,「我們都說這是他重生的日子,我也跟他說,希望你用這顆肝再活20年才對得起我,要乖乖吃抗排斥藥,」鄒宛庭說。
事實上,2階段體內養肝屍肝移植手術原為挪威醫師首創,用來治療大腸癌肝臟轉移的病人,並命名為RAPID手術。陳肇隆團隊以2+1三階段運用體內養肝活肝移植,治療合併肝硬化的肝癌病人並順利出院,國際文獻上尚無先例報告。高雄長庚放射診斷科系教授鄭汝汾說,RAPID手術結合肝臟外科、影像醫學與肝病學的跨領域合作,團隊須同時具備肝臟移植及再生醫學的知識、技術、經驗與創新的概念。
創新術式也需考量倫理問題
國內曾有醫院進行RAPID手術,捐肝的兒子左側肝臟,經電腦斷層初估佔全肝約29.5%,再度精算達38.4%,原本可直接捐右肝,但當時醫師評估後仍作2階段活體肝移植手術,接受肝臟的父親,在術後出現膽道併發症合併多重感染、敗血症,最後導致多重器官衰竭。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除涉及醫學倫理外,手術複雜度高,對捐肝和受肝者都要承受相當高風險,必須更為謹慎。
同樣是肝臟移植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李伯皇認為,肝臟移植技術愈來愈成熟,創新術式值得鼓勵,但一方面涉及倫理問題,除以不傷害捐肝者為最高指導原則,若病人日後復發、效果不如預期甚或死亡,對捐肝者心理可能造成影響,是目前國際移植學界熱議的話題。另一方面,因病人術後服用抗排斥藥物,若有殘存癌細胞也需考慮肝癌復發的可能。
所幸,鄒章糧經移植手術切除的左肝和右肝病理檢查,都沒有殘留活肝癌。陳肇隆說,從團隊近千例活體肝移植治療肝癌的經驗顯示,只要病肝全切除的病理檢查沒有活肝癌,移植後肝癌復發的機率只有1.2%,但如果還有,復發率會高達12.6%,若左右兩側病肝都有活肝癌,加上術後的抗排斥藥物治療,復發率會更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