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翁走路左腳抖不停,竟是腦中風險奪命!醫曝非典型中風3徵兆
怎麼走路時左腳會一直抖?中部一名75歲的詹先生,近日發現走路時左腳常不受控制地抖動,還伴隨著明顯的無力感。家人看了覺得不太對勁,但又覺得老人家上了年紀,本來就容易有神經退化或肌肉無力的問題,因此並沒有特別放在心上。
沒想到一週過去,情況完全沒有改善,遂前往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就醫。檢查後結果出乎意料—原來這不是單純的老化,而是「急性腦中風」。
不是只有「臉歪手癱」才是中風
一般人對於腦中風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半邊臉突然歪掉、手腳癱軟、說話突含糊不清楚」這些典型症狀。衛福部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洪朝賢提醒,中風的表現其實很多元,像詹先生這樣以單側抖動、肌肉抽搐或不受控制的動作為主要症狀,屬於相對少見的「非典型中風症狀」。
洪朝賢醫師表示,詹先生因為長年有高血脂問題,血管本來就比較脆弱。這次出現「左腳抖動、無力」的表現,其實就是腦中風的一種徵兆。比較特別的是,他並沒有出現典型中風症狀,因此家人一開始沒有警覺,差點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這種狀況很容易被誤判,因為單側肢體不自主抖動,會讓人聯想到帕金森氏症、甲狀腺亢進或血糖異常導致,進而延誤就醫。洪朝賢醫師強調,只要身體突然出現「單側」不自主的動作異常、持續性無力或肌肉抽搐,就要提高警覺,因為這些都可能和腦中風有關。
入院後醫師安排詹先生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側大腦出現梗塞,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經緊急給予中風藥物治療後,詹先生的左腳抖動逐漸改善,9天後順利出院,算是有驚無險。
預防腦中風,從日常4大生活關鍵做起
腦中風的治療成效,與發病的就醫時間密切相關,洪朝賢醫師指出,最關鍵是要把握黃金3.5小時內緊急處置。他呼籲民眾要熟記台灣腦中風學會的「FAST」口訣:
Face:觀察臉部有沒有歪斜、不對稱。
Arm:
舉手測試,看看手臂是否無力、舉不高。
Speech:
講話是否含糊不清,甚至無法表達。
Time:
出現以上任何一種症狀,都要立即打119送醫,爭取治療先機,降低死亡率與後遺症風險。
👇
除了在急性期把握黃金時間送醫,日常的預防才是降低中風風險的根本。洪朝賢醫師提醒,心律不整、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患者這些高風險族群,更要做到改變生活型態,預防中風:
- 均衡飲食:少吃油炸、高鹽、高糖食物,避免增加血管負擔;多吃蔬果、全穀類,攝取足夠膳食纖維,幫助穩定血糖血脂。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游泳等。
- 定期健康檢查:對於有心律不整、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更要定期追蹤,掌握血壓、血糖、血脂的變化,並依醫囑規律治療。
- 戒菸限酒:香菸中的尼古丁會讓血管收縮,導致高血壓風險也易形成血栓;酒精會導致心律不整、高血壓、心肌損傷等,也會增加中風機率。
洪醫師最後強調,中風的表現未必典型,尤其在高齡或慢性病患者中,更可能以不尋常方式出現,切勿輕忽或自行診斷,應儘速就醫接受專業檢查,才能把握寶貴的治療時間,降低致命與失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