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中心特選8檔好戲 創意開拓劇場新風景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下半年特選8檔協辦好戲,類型涵蓋音樂劇《九月啊九月》、當代劇場《火神的眼淚》、兒童劇《好餓的毛毛蟲秀》、跨界實驗《別叫我成功》,內容從跨國製作《近乎正常》、跨文化改編《囍宴》、跨媒體改編《聽說他家》,乃至在地原創《釧兒》,國內外團隊齊心激盪能量,綻放劇場新風景。
北藝中心表示,節目不乏借力流行文化與跨媒體的素材,從繪本、電視劇到Podcast,掀起劇場破圈改編,例如《好餓的毛毛蟲秀》、《火神的眼淚》、《聽說他家》,既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也為劇場創造新話題。
環心娛樂《好餓的毛毛蟲秀》12月19至21日登場,改編全球暢銷超過1.5億冊、翻譯成66種語言經典繪本,3位演員操控75隻栩栩如生的動物偶,帶親子觀眾穿越艾瑞克・卡爾《好餓的毛毛蟲》、《棕色的熊》、《10隻橡皮小鴨》、《好忙的蜘蛛》等4本經典作,英語演出卻親切易懂,即使2至7歲也能自然融入。
故事工廠《火神的眼淚》音樂劇8月22至24日登場,改編公視影集,描寫消防員救災與日常生活面對的責任、創傷與掙扎,揭露背後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將真實火場經驗與人性情感深刻呈現於舞台。
阮劇團、Podcast《臺灣通勤第一品牌》共製舞台劇《聽說他家》10月10至12日登場,靈感來自臺通第145集節目「聽說他家」,以鄰里日常為背景,結合「聽」與「說」的雙重趣味,將鄰居八卦變成頭條新聞,從頭條新聞轉變成都市怪談,劇中核心圍繞著一句熟悉卻模糊的開場白「聽說⋯⋯」,觀眾將在角色間的流言蜚語中,一步步揭開「他家」的荒謬真相。
北藝中心指出,製作團隊也以各自獨特的敘事與音樂語言,挖掘家庭關係背後的複雜樣貌,打開觀眾對於「家」與「愛」的全新視角,例如《囍宴》、《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 )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
華文環球藝術娛樂《囍宴》音樂劇8月29至31日、9月5至7日登場,百老匯導演戈登.格林伯格(Gordon greenberg),編舞埃蒙.佛利(Eamon Foley)執導,改編自李安奧斯卡入圍電影,以移民家庭為背景,揉合流行旋律、電子節奏與百老匯音樂風格,重新詮釋一段夾在文化、世代與性別認同間的故事。
活性界面製作《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 )百老匯搖滾音樂劇,12月19至21日登場,講述一位與躁鬱症共存的母親與其家庭所面臨的日常掙扎,以搖滾樂驅動節奏,直面精神健康議題。2009年首演即獲11項東尼獎提名,隔年更因其真摯描繪心理疾病與家庭關係,成為少數榮獲普立茲戲劇獎的音樂劇,以原班卡司移師臺北,打造觸動人心的現場體驗。
綠光創藝出品,嚎哮排演聯合製作《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10月3至5日、10月10至12日登場,靈感取自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從臺灣文化與歷史出發,邀觀眾思索何謂真正的成功,結合說唱、影像、網路語感,挑戰觀眾對音樂劇的想像,張清彥量身打造音樂,融合R&B與嘻哈,為舞臺注入強烈節奏感。
此外,還有團隊以在地創作為根基,正面回應迎戰當代議題,展現原創爆發力。 《九月啊九月》以921地震為背景,喚起世代記憶;《釧兒》融合人鬼愛情與音樂劇敘事的原創作品,思索家與身分。兩劇融合流行與傳統,唱出屬於臺灣的集體情感。
大慕可可、刺點創作工坊攜手,聯合滾石唱片推出華語點唱機音樂劇《九月啊九月》,8月8至10日、14至17日獻演,精選超過20首滾石經典金曲,並量身打造全新主題曲與插曲,喚醒整個世代的青春記憶。故事從1999年921大地震後展開,一群高中生在災後因音樂相互療癒,組成「拉吉歐樂團」,卻因誤會而分崩離析,直到多年後,兩位團員即將步入婚姻,決定在婚禮綵排時重組樂團,重新拾回那些未竟的夢與未說出口的心聲。橫跨20年的音樂回望,帶領觀眾再次聽見青春、勇敢和解。
《釧兒》原創音樂劇10週年重製版,11月22至23、26至30日獻演,融合歌仔戲與音樂劇敘事,集結《勸世三姊妹》團隊,由導演曾慧誠領軍,㩦手李哲藝、康和祥與梁越玲,帶來跨越生死與時空的深刻情感,探索記憶、承諾與自我救贖的動人故事,結合在地廟埕文化背景,揉合傳統歌仔戲的表演美學與現代音樂劇的敘事節奏,打造獨樹一格戲劇語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