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海衝突到俄烏戰爭,無人機成為「不對稱戰爭」寵兒
中東的葉門紅海危機,胡塞武裝頻繁動用自殺式無人機襲擊沙烏地阿拉伯和盟軍目標,引發典型不對稱作戰成本難題:防守方不得不以高價的防空飛彈攔截低價的簡易無人機,導致用大砲打小鳥、成本完全不對稱的防守手段。
Politico 引述五角大廈官員說法:用動輒百萬美元級的艦載防空飛彈對付造價僅數千美元的無人機,成本極其懸殊,長期難以為繼。這種不對稱態勢不僅發生在中東,也在烏克蘭戰場等地頻繁上演:俄羅斯與烏克蘭利用無人機和彈藥消耗防禦方的昂貴防空資源,而烏克蘭則嘗試使用機槍或電子系統擊落無人機,減少昂貴的防空資源消耗。
數千美元無人機消耗百萬美元飛彈
紅海戰場的不對稱戰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是胡塞武裝使用簡易「自殺無人機」(一種搭載炸藥的一次性無人機,又稱流彈無人機)襲擊盟軍艦艇。據美國官員估計,胡塞武裝所用的一大些一次性攻擊無人機成本不超過 2,000 美元,較大的伊朗製Shahed-136無人機單價也僅約 2 萬美元。然而,美軍艦為了在安全距離外將其擊落,不得不發射標準二型艦載防空飛彈,這種中程防空飛彈每枚造價高達 210 萬美元。
換言之,美軍每攔截一架胡塞無人機,花費可能是對方造價的 上千倍。即便改用稍近距離的 ESSM 演進型海麻雀飛彈(有效射程 5 海浬內),每枚也要價約 180 萬美元。如此極端的成本不對稱,令防守一方處於經濟上的被動局面。更麻煩的是,軍艦上的防空飛彈裝載數量有限,每攔截一批無人機就少一批彈藥,補充還需返回港口。因此,胡塞武裝通過密集發射廉價無人機,迫使美方消耗昂貴武器、暴露後勤弱點。
美軍在沙烏地阿拉伯也曾發生過類似情況:2019 年胡塞用廉價無人機襲擊沙國油田設施,沙軍卻發射愛國者飛彈攔截,每枚愛國者 PAC-2 飛彈造價約 200 萬至 300 萬美元,遠遠高出無人機成本。烏克蘭戰爭中,俄軍動用大量Shahed-136 無人機襲擊城市,烏軍一開始不得不用價值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的防空飛彈攔截、後來才採用比較「經濟」的防守方案。種種案例表明,小型無人機已成為「平價戰爭」的利器:投入成本低,破壞力不容小覷。尤其是當進攻方大量撒出「無人機蜂群」時,防守方若缺乏低成本對策,將難以承受不對稱的經濟損失。
新武器看準低成本
面對無人機帶來的低成本消耗戰,各國將目光投向了定向能量武器(Directed Energy Weapons,DEW)等新興技術,希望以此扭轉不利戰況:定向能武器主要包括高能雷射和高功率微波系統,其共同特點是:攔截來襲目標時無需傳統彈藥,單次攔截成本極低;基於雷射的防空系統可多次射擊、且成本遠低於傳統飛彈,發射一次雷射束僅耗費幾美元電。
美國國防新創 Epirus 開發的高功率微波反無人機系統 Leonidas 近期交付美軍,測試結果顯示其每次釋放定向能量癱瘓無人機群的成本僅約 0.05 美元,相比傳統飛彈的成本來看,幾美分的攔截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更重要的是,雷射和微波系統理論上只要電力足夠,就等於擁有近乎無限的彈藥,適合對付蜂群式無人機襲擊。
以色列雷射防空系統「鐵樹」(Iron Beam)通過測試,可用高能雷射燒毀近程火箭彈和無人機,每次攔截成本僅約 2,000 美元,以色列官員強調這遠低於使用飛彈攔截的代價。美國陸軍也研製了「近程能量防空」(DE-MSHORAD)雷射車,計劃部署於歐洲基地,用於摧毀小型無人機和迫擊砲彈等低空威脅;海軍方面,早在 2020 年美軍驅逐艦就成功用試驗型雷射炮擊落過一架小型無人機,顯示出未來艦艇可用電能對抗空中襲擊的潛力;高功率微波武器則可以透過釋放強大電磁脈衝,使無人機電子設備癱瘓失效。前述 Epirus 公司案例,Leonidas 系統已能同時擊落多架無人機。值得注意的是,微波武器對目標無人機大小、數量不敏感,非常適合應對無人機蜂群攻擊。同時其對人體和環境附帶損傷較小,在城市環境使用的限制較雷射更少。
當然,定向能武器也面臨一些技術挑戰:雷射光束會受限於天氣條件,在雨霧濃煙狀況效果有限,而且連續涉及需要高功率電源支持;微波則可能受地形遮蔽影響有效範圍。而且目前的雷射與微波系統有效射程通常在數公里以內,尚無法完全取代遠程防空飛彈,但技術進步,這些缺點逐步改善:新一代固體光纖雷射器功率已提升至 50kW 級,射程達數公里,可燒穿小型無人機並威脅巡航飛彈。未來若能發展出百千瓦級的機載或艦載雷射,可大幅擴大攔截範圍。
除了新武器外、傳統方式也納入考量
此外,軍方也探索將電子戰干擾、網路攻擊等手段納入反無人機體系,以其他方式迫使無人機墜毀、重點是成本同樣低廉。另外還有一些低技術含量的對策,包括訓練狙擊手射擊小型無人機、部署廉價防空砲彈(如高速機砲)等,以「土法煉鋼」方式降低攔截費用。
由於科技力逐漸提升,也導致過往軍事實力較差的小國,在發生衝突時也能給予大國持續消耗,而這樣的成本不對稱問題,也推動軍事技術創新方向從「更大更複雜」轉向「更廉價更有效」。
低成本無人機的崛起不僅暴露了傳統防禦系統的經濟脆弱性,更從根本上顛覆軍事力量的定義。當不同國家用廉價、可擴展的無人機技術消耗對方資源時,軍事策略就得從有效外還要考慮成本效應,雖然定向能量武器提供了成本效益高的解決方案,但成功仰賴與電子戰、網路感測器、自主攔截系統整合,技術面仍需大量投資。但這場變革促使各國重新思考資源分配:從依賴昂貴、有限的傳統彈藥轉向投資可擴展的低成本方案。長遠來看,這些技術將是能平衡創新與戰略靈活性的國家,將在經濟持續性重新定義戰爭優勢,引領未來戰爭形態的演進。
(首圖來源:AI 生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