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赴美第四輪談判 外媒:川普擬對進口半導體徵收另類關稅對台衝擊更大
《彭博》報導,台灣貿易談判代表已抵達美國,展開第四輪談判,是為了與美國總統川普的團隊達成貿易協議,儘量避免被課徵32%關稅的風險。
「目前,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率領談判團隊,正在華盛頓特區進行第四輪面對面關稅談判。」總統賴清德周三發表一份聲明表示,他承諾深化美台關係,同時也會維護台灣自身利益。
最終關稅仍由川普拍板決定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副院長鄭麗君和貿易談判代表楊珍妮正努力在本輪談判中達成協議。由於事態敏感,知情人士要求匿名。他補充說明,美台雙方的交流富有建設性,但是最終關稅仍由川普決定,只是目前並不明朗。
經過數月的動盪之後,川普政府談成4個亞洲國家的協議,讓投資人更清楚雙邊關稅協議的具體條款,但是也導致日本和菲律賓等地區夥伴對美出口產品分別被課15%和19%的關稅。
賴清德在與美國的談判期間小心謹慎,需要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這不僅能提供關鍵的安全保障,又不願激怒農業部門等國內選民。
台灣日益依賴對美國市場的銷售,這加劇了其降低關稅的必要性。2024年,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高達650億美元,主要是因為人工智慧(AI)科技業繁榮發展,帶動台灣製造的晶片等電子產品的強勁需求。
美台這種貿易失衡肯定會激怒川普,因為他試圖重塑美國的貿易夥伴關係。今年4月,他宣布計畫對進口台灣產品徵收32%的對等關稅,然後在雙方談判試圖達成協議期間暫停對等關稅90天。美國仍考慮對進口半導體徵收產業關稅,這將對全球晶片中心台灣產生巨大衝擊。
台北將加大對美國商品採購力度
賴清德總統的聲明表示,台灣在這次談判的使命包括「維護國家利益、保護產業利益、維護民眾健康和確保糧食安全」。其他目標是「促進台美平衡的雙邊貿易,並加強在科技和國家安全等多個領域的合作」。
為緩解現有的美台貿易失衡情況,台北政府已經表態將加大對美國商品的採購力度,包括天然氣、能源、農產品和軍事裝備。
台北也承諾增加對美國投資,以及防堵高科技產品的出口管制漏洞。華盛頓擔心北京贏得軍事優勢,正試圖遏止中國的創新,而這些漏洞正是華盛頓的焦點。
這次美台進行談判,正值川普宣布對台灣多個鄰國課徵關稅,包括對日本課徵15%關稅、對菲律賓徵19%、對印尼和越南徵20%的關稅。
儘管這些亞洲國家最快談成交易,但是媒體記者發現一些意想不到插曲。
川普疑在最後一刻塗改日本投資計畫金額
媒體《CNBC》報導,川普總統7月22日宣布與日本達成貿易協議,包括15%的關稅以及日本將對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
白宮副幕僚長斯卡維諾(Dan Scavino)在社交媒體X發布的一張照片顯示,川普辦公桌有一張寫有協議細節的圖卡,投資數字似乎被川普塗改。
川普辦公桌上的卡片顯示,除了對汽車、製藥和半導體產業徵收15%的關稅外,還將徵收10%的關稅。然而,川普在自家社交媒體「真相社交」(Truth Social)的貼文只顯示日本將面臨15%的關稅,沒有寫出其他細節。
在關稅下方,圖卡本來用大字體寫著「4500億美元」,但是數字4被劃掉,上方改寫為「5」,這些數字似乎指的是日本對美國投資計劃。
川普在自家社交媒體貼文對此進行解釋,但是川普貼文使用的數字甚至與卡片上修改後的金額都不同,他的貼文表示,日本將在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