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離不開中國!蘋果的高效供應鏈,為何反而是最大的經營危機?
今年,可能是蘋果(Apple)最被外界擔憂的一年。AI 功能遲遲未兌現,引發外界臆測創新力下滑;對外,川普重返白宮後的關稅大刀正高舉待落。
儘管第三季財報超越華爾街預期,營收成長 10% 達到 940.4 億美元,iPhone 營收也年增 13%,但蘋果股價年初至今已下跌 15%。投資人看見的是,這家市值超過 3 兆美元的巨人,正陷入自己一手造就的困局。
《Apple in China》一書道出蘋果的窘迫,90% 的 iPhone 仍在中國組裝、關鍵晶片依賴台灣生產,這條曾讓蘋果無往不利的高效供應鏈,如今被視為最大軟肋。為什麼精通全球化的蘋果,會把生產優勢都壓在同一條鏈上呢?
1990 年的蘋果:大規模外包生產,開始仰賴中國供應鏈
要理解今天的困境,必須回到 1998 年。那年,剛回歸蘋果的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聘請 IBM 資深主管提姆.庫克(Tim Cook)擔任營運長。
當時的蘋果正面臨生死存亡,個人電腦(PC)產業在 1990 年代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競爭對手紛紛採用外包生產,大幅降低成本。蘋果卻還在堅持自己製造,結果是效率低下、成本失控,1996 年單季虧損達 7 億美元。
在庫克的主導下,蘋果開始大規模外包生產,而中國,成了這波革命的要角。
1999 年,一通來自台灣的電話改變了一切。當時韓國 LG 在威爾斯和墨西哥的 iMac 生產線陷入困境,富士康創辦人郭台銘主動聯繫蘋果,他的提議極具誘惑,每台 iMac 的生產成本,不僅承諾比 LG 便宜 40 美元,更重要的是,他願意免費承擔模具開支,這種「以藥養癮」的策略,讓現金短缺的蘋果難以拒絕。
2007 年的「玻璃螢幕事件」,則是富士康奪下信任的一仗,iPhone 發表後 2 周,賈伯斯發現塑膠螢幕容易刮傷,要求改成玻璃,但距離量產上市只剩幾個月。這個難如登天的任務,最終由富士康協調的供應鏈完成:康寧開發大猩猩玻璃,藍思科技負責切割,TPK 塗覆觸控層,富士康則在 96 小時內動員 8000 名工人,每天組裝超過 1 萬部 iPhone。
這種速度和規模,在全球任何其他地方都難以複製。
除此之外,中國的優勢還有生態系,即使是一顆螺絲短缺,一天內就能解決,這在美國,可能要花上 2 個月還沒辦法解決。對蘋果這樣需要快速擴張的公司來說,這種一站式服務極具吸引力,而且一旦「上癮」,要脫離就變得極其困難,因為沒有其他供應商能提供同樣的速度、規模和整合度。
蘋果擠壓模式:高標準、低利潤,催生中國智慧型手機產業
不過,不只是蘋果離不開供應商,這些下游供應商,也同樣離不開蘋果。庫克創造的合作模式,業界稱之為「蘋果擠壓」(Apple Squeeze),蘋果對供應商的要求苛刻:交貨速度要快、品質要好、成本也要夠低,許多供應商的利潤率被壓到接近零。但供應商們仍趨之若鶩,為什麼?
因為蘋果提供錢買不到的東西:技術和知識。蘋果會派出頂尖工程師常駐工廠,手把手教導供應商如何達到蘋果的標準。這讓原本只是二流代工廠的中國企業,逐漸成長為世界級的製造商,一位富士康前主管說: 「跟蘋果合作就像上了一所大學,他們教會了我們什麼是世界級的製造。」
另外則是訂單規模,iPhone 從零到每年生產上億支,這種爆發式增長讓供應商即使利潤微薄,總收入仍然可觀。而且,能夠成為蘋果供應商本身就是金字招牌,有助於爭取其他客戶。
蘋果的高標準和技術轉移,幫助中國建立世界一流的電子製造能力。富士康從連接器供應商,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這也催生中國的智慧型手機產業,例如華為、OPPO、vivo 等品牌,他們的供應商,很多就是蘋果培養出來的。
一手打造的供應鏈,卻換來經營威脅,蘋果還有選擇嗎?
這個模式創造的商業成果,是蘋果在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只占不到 1/5,利潤卻是最高的,iPhone 的毛利率達 40% 以上。但它一手打造的供應鏈,換來最大的經營威脅。
2017 年川普上任,立即將矛頭對準中美貿易逆差,並多次點名蘋果,要求其將生產線搬回美國。庫克頻繁造訪白宮,強調蘋果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同時,宣布在德州生產 Mac Pro,作為對「美國製造」的回應。結果卻是效率低下、成本失控,最後還是需要中國工人來救場。
2020 年的疫情,暴露出更大的脆弱性,上海封城導致零組件斷供,鄭州工廠停工直接影響 iPhone 生產,結果是蘋果 25 年來首次下調營收預期。這些都證明,蘋果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已經到了難以替代的程度,不是蘋果不想離開,而是真的離不開。
面對中國風險,蘋果加速多元化布局,印度成為首選目的地。然而,現實很快就給蘋果一記耳光。印度的基礎設施落後,工人效率只有中國的一半,而且,印度缺乏中國那樣完整的供應鏈生態。一位參與印度項目的蘋果高層表示,「在中國,所有零組件供應商都在附近。在印度,我們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部分零件。」
而且,就連在印度的擴張,蘋果還是離不開中國。因為許多中國供應商跟隨蘋果進入印度市場,當印度工廠遇到技術問題時,還是中國工程師去解決。有人戲稱,「如果蘋果在印度成功,那也是在中國的幫助下。」
面對 2025 川普重返白宮,重燃貿易戰火,蘋果今年前兩季已因為關稅增加 19 億美元成本。面對分析師的追問,庫克只是重申蘋果將在未來 4 年對美國投資 5000 億美元,像是政治表態。
但真正的問題是,蘋果還有選擇嗎?
答案可能是沒有。因為留在中國,要承受政治風險和關稅成本;離開中國,則可能失去競爭力。
蘋果是如何對中國供應鏈上癮的?
參考書籍:《Apple in China》,Scribner Book Company
核稿編輯:林庭安
延伸閱讀
以難搞出名,員工支持率卻居產業第一!賈伯斯給領導者的溝通課
Apple 已經失去了創新性?從 Apple Watch 新搭載的功能看庫克的下一步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