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強,帶不動團隊也枉然!兩張圖,帶你看清從「自己做」到「帶人完成」的盲點
升上主管的那一刻,不少人以為只是多了頭銜、管的人多了點,實際上卻像跨進完全不同的賽道。很多新主管很快就發現,過去那套「自己下場解決所有問題」的模式,在新角色裡不再奏效:明明能力不差、做事快狠準,卻帶不動團隊、士氣低落。關鍵往往不在專業,而在於是否真正完成了從「自己做」到「帶人做」的心態轉換。
據知名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研究,超過 6 成首次升任主管的人,會在 2 年內遭遇重大挫折。原因並非缺乏專業能力,而是缺少「角色轉換」所需的心態與方法。想避免這種挫敗,必須先看清自己的能力組合,並隨職務層級調整領導重點。
由《經理人》推出的《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版,其中的心態養成篇,設計了多種簡單實用的工具,幫助主管盤點現況、看見盲點,並找到具體的改進方向。
能力比例盤點:先看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升上主管,挑戰不只是任務變得複雜,而是必須隨著職務層級的不同,調整完成任務的方式。管理不是一成不變的技巧,而是一組需要隨時檢視、持續精進的能力組合。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羅伯特‧卡茲(Robert L. Katz)提出「管理知能階段論」,指出稱職的主管都需要具備 3 種核心能力:技術能力、人際能力與概念能力。但隨著職務層級不同,這 3 種能力的比例與重點會跟著改變:
高階主管: 著重「概念能力」,需要整合資源、制定策略、思考長期方向。
中階主管: 以「人際能力」為核心,能促進溝通協作,並兼具一定的概念與技術能力。
基層主管: 倚賴「技術能力」,用專業知識與解題能力確保任務落地,人際能力次之,概念能力的比重最低。
專業過強,也可能成為團隊成長的絆腳石
Zoe 在公司一路以專業能力出眾著稱,總能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籌備新品上市活動時,她發現宣傳文案在社群上的互動率低於預期,立刻與團隊調整標題與貼文內容,當晚就讓觸及與分享數翻倍,守住了關鍵檔期的曝光。
在模版檢視中,她發現自己的能力比例傾向「技術能力」佔比最高,尤其擅長即時反應與戰術調整。這雖然能快速止血、維持成果,卻也讓團隊成員少了獨立承擔挑戰與累積經驗的機會。她因此意識到,自己在「概念能力」上的不足:習慣盯細節、忽略長期策略,導致團隊只能疲於應付短期目標。
主管心態檢測:學會用對人、對事的管理方式
「主管心態檢測」透過情境判斷,幫助主管檢視自己在帶人上的思維慣性,例如是否會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或能否根據不同特質調整管理方式。
「一視同仁」未必等於「公平管理」
升上主管後,Zoe 為了避免團隊內部覺得偏心,總是用同樣的方式分配任務、安排資源。但她很快發現,不同性格與能力的成員,在同樣的安排下,效果差距極大。資深同事覺得挑戰不足而失去動力,新人則覺得壓力過大、無法跟上。
她意識到自己過度追求「形式上的公平」,反而忽略了每個成員的需求與發展階段。於是開始調整做法:對能力成熟的成員,給更多決策空間與挑戰性任務;對需要支持的成員,拆解任務並安排資源協助。結果不僅提升了整體效率,團隊氛圍也明顯改善。
定期反思,讓模版發揮持續影響力
工具的價值不在於填完表單,而在於它能引發具體的覺察與行動。Zoe 的經歷顯示,能力比例盤點讓她看見過度依賴專業的副作用;主管心態檢測則提醒她,「一視同仁」不等於能激發每位成員的最大潛力。
當領導者能清楚看見自己的慣性與盲點,就能有意識地調整做法,針對不同情境與團隊特質,找到最適合的管理策略。這不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更是在累積一套屬於自己的領導方法,讓團隊能在信任與合作中持續成長。
如果你也正站在主管角色的轉折點,透過「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程與《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版,經由系統化的方法,先盤點自己,再調整帶人方式,讓「升職」真正成為「升級」,為你的主管之路打下穩固基礎。
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羅秀如
延伸閱讀
第一次當主管才更應該被關心!聯發科幫主管上課,教面談、管理
當個好主管的第一步:認清主管的角色,和你想的不一樣!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