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用 AI 打造「先賣再製」新電商模式,怎麼讓轉換率提升逾 17%?
在電商競爭日益激烈的情境下,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導入 AI 驅動的「先賣再製」(sell‑first‑make‑later)商業模式。這項策略跳脫「設計-製造-上架」的線性流程,改由 AI 預測消費需求、設計商品、觀測市場反應,再決定是否生產。
AI 先做商品圖 + 市場驗證,打造「先賣再製」循環
阿里巴巴的「先賣再製」模式,核心在於「AI Generated Items」(AIGI,AI 生成的商品),運用文字生成圖片(text-to-image)模型,自動打造潛在熱賣商品的設計草圖。這些圖片會直接作為「虛擬商品」上架於平台,透過實際的點擊率、預購數據來驗證消費者反應。
與過去商品開發需歷經手繪、打樣、測試反應的冗長流程相比,AIGI 能將這些步驟都省略了。一位設計師一天或許只能產出數個商品草案,AIGI 系統卻能在數秒內生成上百張不同設計,並透過數據即時篩選哪一款更符合趨勢與偏好。
此外,阿里巴巴還搭配名為 PerFusion 的偏好對齊(Preference Alignment)框架,整合用戶點擊、停留時間等行為指標,優化生成模型,使其能精準反映特定市場群體喜好,讓 AI 不只是單向生成圖像的工具,而是一位理解市場的共同設計者。
虛擬商品上架後,平台可透過預先曝光和預購驗證市場反應,以真實數據篩選最佳方案,再進行生產,這樣的流程縮短了商品上市前的設計時間,並有助減少實體樣品成本與庫存風險。根據阿里巴巴與上海交通大學研究人員研究,AIGI 商品在搜尋與推薦頁面的點擊率,分別提升超過 17% 和 13%,轉換率亦顯著增加逾 17%。
先賣後製關鍵優勢:降低試錯成本
過去,品牌在新品開發初期,往往得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設計、打樣與製造測試批次,冒著滯銷風險一試市場反應。這也導致許多商品誕生即庫存積壓,成為企業營運壓力來源。
而阿里巴巴的 AIGI 機制,讓開發流程得以反轉,品牌無需先製造實體樣品,即可上架虛擬商品測試水溫。透過點擊與預購的即時數據反饋,只有真正獲得市場興趣的設計才會進入生產流程。這種以「需求先行」為基礎的設計方式,讓試錯成本大幅降低,也讓生產更有依據、更貼近真實市場。
這種「先賣再製」不僅加速商品推向市場的節奏,還能動態響應流行趨勢變化,使品牌更靈活,也更具競爭力。
不只是設計自動化,而是整體商品策略重構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研發的 AIGI 並非僅限於設計層面的應用。當模型能預測趨勢、調整風格、引導設計方向,其實已參與商品的整體策略制定。這讓「設計」不再只是創意產出,而變成數據驅動的動態優化過程。
因此,阿里巴巴與上海交通大學研究人員指出,阿里巴巴這套系統更可被視為一種商品智慧決策引擎,讓企業得以以最小風險測試市場,同時以極高效率推出個性化或小量訂製商品。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愈趨成熟,更多平台可能跟進這樣的策略,加速商品設計與上架的節奏。阿里巴巴的案例,不僅是電商營運的一次創新,更反映 AI 不只是工具,也是商品供應鏈中的核心驅動因素。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Sell It Before You Make It: Revolutionizing E-Commerce with Personalized AI-Generated Items》、arXiv、Marketing Pulse,首圖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廖紹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