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穩定幣為什麼能蓬勃發展,甚至成為加密資產的殺手級應用?專訪 KPMG 加密資產與代幣經濟團隊協同主持律師
專訪:《TechOrange》社長戴季全 / 撰稿:曾品潔
隨著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多個國家積極推動穩定幣與加密資產相關的法案,台灣應該如何看待虛擬資產的趨勢?在這一波虛擬資產浪潮中,台灣又具備哪些潛在機會?本集《全新一週》專訪 KPMG 安侯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加密資產與代幣經濟團隊協同主持律師鍾典晏,分析台灣擁抱虛擬資產的策略方向。
鍾典晏表示,金管會看見歐盟創建 MiCA 法案架構,推動歐元穩定幣發展,以及日本、美國、香港陸續都制定虛擬資產的監管法令,評估台灣迎來更成熟的時機,因此推出《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預計最快於 6 月底前陳報行政院,鍾典晏說明,「草案聲明,虛擬資產所需的技術包括密碼學,或是分散式帳本的技術,也有定義使用分散式帳本的技術會表彰價值。另外,草案明確排除大家直覺想到的數位法定貨幣(CBDC)、具證券性質的虛擬資產(如證券型代幣、RWA)與 NFT。」
鍾典晏進一步說明,數位法定貨幣等法償貨幣由中央銀行發行管理,不屬於金管會的職權範疇;具證券性質的虛擬資產,則是透過有價證券或期貨交易法相關的法令管理;NFT 監管的部分,目前也尚未列入《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這部草案指出,當虛擬資產的價值是錨定一種法定貨幣或是多種法定貨幣的時候,就能被定義為穩定幣。假設我在台灣發行以美債做擔保的虛擬資產,其實根據這部專法,其屬性定義就不算是穩定幣,但很有可能還是落入專法管理的範疇。」
全球穩定幣市值持續擴張
當區塊鏈技術日漸成熟,帶動穩定幣逐步走向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地帶,鍾典晏分析,全球穩定幣市值持續擴張,大部分市佔率仍以 USDT、USDC 兩大穩定幣為主,目前各國也意識到,穩定幣正以某種形式取代現在法定貨幣的流通,「穩定幣交易額度越來越高,已經逐漸成為我們金融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帶給大家類似新台幣、美元的感受與功能。我認為有鑑於這樣的趨勢,讓各國央行、主管機關開始意識到穩定幣的重要性,包括可能影響日常金融的穩定性、金融秩序,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特別制定穩定幣專法進行監管管理。」
那麼台灣如果不加入穩定幣的新金融趨勢,將會發生什麼事?鍾典晏表示,「現在穩定幣已經成為一個趨勢,或是既有的一塊市場、一個份額,台灣不加入、不推動監管處理政策,就等於自絕於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台灣是一個海島型的經濟體,當國際間頻繁藉由美金進行交易,我們也不能純粹使用新台幣,無視美元的存在,而是需要與國際金融接軌。」
在這一波虛擬資產浪潮中,台灣有什麼潛在機會?
「穩定幣如果真的開始普遍發行,將對既有的 SWIFT 機制造成挑戰,」鍾典晏表示,許多匯兌其實都已經開始透過虛擬資產進行,這便會衝擊現在的 SWIFT 匯兌系統,「過去運用 SWIFT 向國外匯款可能需要花費兩天的工作時間,以現在虛擬資產系統即可在半小時內解決,而且如果我用公鏈進行交易,只需要付一些公鏈手續費,和既有的 SWIFT 機制手續費相比差異非常大。」
再談到因應這一波虛擬資產浪潮,台灣擁有哪些潛在機會?鍾典晏認為,台灣如果發行穩定幣,或是未來 USDT、USDC 真正成為主流穩定幣,從台灣貨幣主權的角度而言,無論金管會、中央銀行都不得不思考管理機制,以及監管法律面的要求,「至於台灣朝向成為亞洲金融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邁進,就需要密切關注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國際上穩定幣的監管措施,進而活化運用,才有機會讓台灣穩定幣走出去,具備國際主流貨幣的價值。」
「我非常樂見台灣妥善運用數位金融商品,並且制定大家普遍能接受的監管模式,」鍾典晏強調,面對全新的金融挑戰,央行、金管會正積極推進各項法規及業者的自律規範,也期待透過各方努力,共同加快台灣在金融科技的發展速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