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除了關稅,台灣還要付出的代價
台美關稅談判進入收尾階段,下周就是最後期限,從美國已公布與各國的「關稅協議」與官方私下傳出的消息看,除了「不對等關稅」的損害外,台灣更可能因美方要求的「其它條件」而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川普在4月2日公布的對等關稅案,在暫緩90天後因大部份談判未完成,又再延後到7月底,對還不能達成協議的國家,就從8月1日起就開始課高額對等關稅,近日美國方已陸續公布達成關稅協議的國家及協議內容,但台美至今尚未達成協議,甚至談判內容、美方要求、雙方僵持原因,都完全未透露。
外界懷疑政府擔心「結果不佳」而影響大罷免,因此一直「拖著」,不過在本周六大罷免之後,加上下周四也是最後期限,醜媳婦終究要見公婆,台美關稅談判結果應該這幾天內就要「翻牌」。
而從目前已公布的各國談判結果來看,台灣能夠得到的待遇與結果,肯定會讓國人失望、甚至憤怒,因為除了與美國有「特殊關係」、第一個與美國協成協議的英國,得到只課10%的所謂「基礎關稅」外,其它國家的稅率都高於此,稅率在15-20%之間,例如日本的15%、印尼與菲律賓的19%、越南的20%等,未達成協議的國家則稅率都在25%以上。
這個結果可以看到美方、或是說川普心中,對屈服與接受美國條件與要求的國家,願意給予的關稅大概就是15-20%,因此,台美達成協議的關稅也不脫此範圍,媒體報導說是18%屬合理數字。
但要提醒的是:不論美國給予台灣(或其它國家)的關稅稅率是高是低,其實都是一個非常不公平、甚至是恃強淩弱的稅率,因為其它國家都要給美國進口商品零關稅的待遇,英國如此、日本如此,印尼與菲律賓亦如此,台灣大概難例外。
因此,台灣必須面對一波產業衝擊,特別是汽車產業,給予美國進口車零關稅,國產車必受重擊,因為享零關稅的不是只有「美國品牌汽車」,那些在美國生產製造的日、德汽車也能以零關稅進口。在現行17.5%的關稅下,進口車已經能與國產車打平手、市占率近半,零關稅當然讓國產車更難競爭;萬一連貨物稅、奢侈稅都有變,影響就更大了,其它如農產品、保健食品情況相同。
至於出口的問題,雖然重要的美國市場關稅變高,反而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是否影響出口競爭力、或是影響幅度大小,是「比較級」的問題。如果美國只對台灣商品課18%關稅,台商在美國的市場必然大受衝擊而流失、被競爭者搶占,但如果美國是對全球所有進口商品都課18%關稅,則對台商的競爭力不會有什麼影響,因為所有國家的待遇相同;甚至如果台灣的主要競爭國的稅率高於台灣,則台商出口美國反而可能小小的受惠。
現在的情況大致是如此,川普對達成協議國家的關稅多在15-20%之間,只要台灣得到的關稅也在此區間,影響與衝擊相對就較小。跟台灣出口產品重疊7-8成的主要競爭國韓國,現階段美國給出的關稅是25%,如果韓美無法達成協議而以25%課稅,台灣甚至可能因此受惠。
因此,政府對出口的影響不必太焦慮,可以等各國的稅率都確定後再評估決定因應政策,當然,企業也不必急著哀求要求政府貼補紓困。
不過,除了關稅帶來的影響之外,真正更值得重視與探討的是關稅之外的要求。從已達成的關稅協議可看出,基本的架構是:該國要給美國進口品零關稅、完成開放市場,美國則對該國進口商品課15-20%不等的關稅。
除此之外,還有其它「附加條件」,而且這些條件往往比關稅更重要、但也更「致命」,主軸則是2個:一個是「投資美國」,一個是「採購美國」,川普說得非常直白:他開放各國用錢換低關稅。
例如,日本要承諾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採購百架波音飛機、80億美元的農產品;印尼承諾購買價值15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45億美元農產品、50架波音飛機……,而韓國尚未能與美國達成協議,據稱原因也是因美國要求韓國成立4000億美元的基金「投資美國」,韓國不願接受而僵持。
因此,對台美關稅談判的結果,除了顯而易見的關稅數字外,更重要的是其它條件有那些:是又對台灣半導體有更多「非份之想與要求」呢,還是要台灣拿多少千億美元「投資美國」,或是匯率該升值到多少,當然,必然少不了的是從能源到農產品再到客機的「採購美國」,甚至還有購買美債或是「百年公債」。(推薦閱讀)美國民眾支持川普的「對等關稅」?旅美教授:美國正在贏、正在偉大
這些附加條件,才是真正影響大而深遠、同時也是損害台灣利益更大者,關稅稅率高低反而在其次。希望政府能「腰桿子」硬一點、好好評估勿損害台灣利益,對談判結果也該開誠佈公透明化,讓民眾真切了解政府為民眾爭取到什麼,或是「丟掉」損失了什麼,台美談判結果的「魔鬼」會藏在其它條件中。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