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擬資助以色列定居點醫療 國際組織批評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駐以色列代表李雅萍7月初造訪約旦河西岸的本雅明(Binyamin)猶太人定居點(台灣官方稱為屯墾區),跟以色列洽談當地的醫療合作計劃,引發輿論反彈。在加薩走廊飢荒擴大、巴勒斯坦人道處境急遽惡化之際,許多支持巴勒斯坦的團體質疑台灣政府可能變成「種族滅絕」共犯,打算在本週日(8月3日)到台灣外交部抗議。
週三(7月30日),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台灣大學勞工社等團體聚集在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外示威,一方面批評以色列政府犯下「種族滅絕」、把糧食援助當成武器,一方面要求台灣政府不應「跟以色列站在一起」。
據《南華早報》及以色列媒體JNS報導,李雅萍7月6日在以色列議員塔爾(Ohad Tal)、當地重要官員甘茨(Yisrael Ganz)等人陪同下,參訪了興建中的「納納西」醫療中心(Nanasi Medical Centre),並表態將捐助這座醫療中心。
《南華早報》指出,外國政府有時會透過慈善團體或國際組織,間接資助約旦河西岸的被佔領土;據以媒說法,這是首度有外國政府為約旦河西岸定居點的猶太社群發展提供財務贊助。
比利時魯汶大學法學者埃爾南德斯(Gleider Hernández)稱,台灣恐怕是第一個直接金援定居點的政府。他表示,即使是德國、美國等以色列的堅定盟友,也並未正式認可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的主權。
甘茨稱台灣的贊助非常重要,也象徵雙方夥伴關係深化;李雅萍則強調,醫療是過去數十年來的以台合作重心,很高興能把這樣的合作擴大到區域層次,「台灣跟以色列在價值觀上是鄰居,在這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夥伴」。
質疑聲音怎麼說?
約旦河西岸定居點在國際上充滿爭議,台灣此舉也引起外界質疑,認為台灣直接捐助猶太定居點可能被視為默許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的存在,因而違反國際法。
反對輿論大多援引海牙國際法院(ICJ)去年7月的諮詢意見書,內容認定以色列對約旦河西岸的佔領違反「種族隔離」相關國際法,因此以色列應停止新的定居點活動,把所有定居者撤離該區,並賠償巴勒斯坦人的損害。
意見書還主張,所有國家及國際組織都有義務「不承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佔領土的非法存在所造成的狀況為合法,且有義務不援助、或協助維持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佔領土的繼續存在所造成的狀況」。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26日投書《外交家》雜誌,指台灣打算資助的項目只會幫助以色列定居者,因為巴勒斯坦人不被允許居住在定居點,「這麼做將等同於合法化並繼續維持以色列的種族隔離體系,不只違背國際法,也破壞台灣自身根植於人權與平等的民主形象」。
儘管國際法院的意見書並沒有強制效力,但仍被視為針對巴勒斯坦問題重要的立場表態。當時的德國外長的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曾呼籲以色列認真看待此意見書,時任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的波瑞爾(Josep Borrell)也說,有鑑於國際法院的態度,各國應更強硬對待以色列。
對此,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抨擊國際法院的說法,稱「猶太人不是自己土地的佔領者」,且「海牙的任何荒謬觀點都不能否認這一歷史事實,也不能否認以色列人在我們祖先的家園中生活在自己社區中的合法權利」。
台灣政府否認踩紅線
週二(29日),台灣外交部亞西及非洲司長顏嘉良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台灣跟本雅明地區的醫療合作還處於「研議討論」階段,並沒有具體承諾資助,也還未落實。至於是否違反國際法,他說國際法院禁令沒有強制力,且即使推動了這樣的醫療合作,也不在禁令範圍內,「我們並沒有踩到紅線」。
顏嘉良說,李雅萍造訪本雅明地區並不是國際首例,美國駐以色列大使赫克比(Mike Huckabee)今年5月也曾赴該區。他指出,李雅萍是應以色列議員塔爾之邀,對方今年5月曾偕同以色列代表團造訪台灣,討論兩邊交流往來。台以之間早在2006年便簽署了雙邊衛生合作協議,醫藥一直是雙方重要合作領域。
關於對巴勒斯坦的人道援助,顏嘉良表示台灣是透過駐約旦代表處,經由「美慈組織巴勒斯坦分部」(Mercy Corps),對加薩提供援助,目前已提供該組織50萬美元,用於規劃運送、發放糧食飲水、衣物帳篷等民生物資給加薩人民,未來也會繼續進行類似合作援助。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顯示全部
留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