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吃水餃也能瘦?名醫實測水餃減肥法狂甩15kg,掌握3大關鍵就成功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9月06日04:00 • 發布於 09月05日04:00 • 新聞中心蔡經謙

水餃是台灣人餐桌上的國民美食,不論正餐或宵夜,一盤水餃總讓人意猶未盡,有意思的是,林口長庚醫院前院長、乳癌權威鄭明輝醫師,最近在新書發表會上公開分享自己的「水餃減肥法」,靠這一套自創秘招,他成功瘦了15公斤,讓現場驚呼連連!

【到早安健康看完整報導】

水餃不是發胖元凶,反而變成減肥利器?關鍵在吃法

水餃雖然方便又美味,但小小一顆熱量並不算低,畢竟外皮屬於精緻澱粉,內餡更是油脂滿滿,所以有些人會擔心水餃「高油又高醣」的問題,吃多造成體重飆升、血糖失控,簡直減肥大敵。

既然如此,為何鄭明輝醫師還能越吃越瘦,而不是越吃越圓?實在讓人好奇!鄭明輝醫師接受《早安健康》專訪,他回憶,一開始其實是長期受胃潰瘍所苦,當時82公斤的他體認到肥胖是百病之源,下定決心減肥,之所以成功以「水餃減重法」甩肉15公斤沒復胖,可以歸納出三大關鍵原則,包含青菜墊胃、份量與熱量控管、以及一顆水餃必定「分成兩口吃」!

水餃減肥法關鍵1:先吃青菜、控制份量

鄭明輝醫師認為,水餃的優勢在於份量固定、熱量好算,非常適合控制飲食。他規定自己,一餐最多只吃 10 顆水餃,而且正式開動前會先吃一碗燙青菜,這樣可以先增加飽足感、補充足量纖維,再搭配水餃,減肥不挨餓,也能吃得營養均衡又滿足。

水餃減肥法關鍵2:一顆分成兩口細嚼慢嚥

大家吃水餃的時候常常一口塞一顆,但鄭明輝醫師的小撇步是每顆水餃一定會「分成兩口」,這樣原本的 10 顆,心理感受就像吃了 20 顆,心理上更有滿足感。加上細嚼慢嚥、慢慢吃,不僅幫助消化,還能刺激「飽足荷爾蒙」瘦體素分泌,抑制食慾、啟動交感神經、加速燃脂,讓身體更有效率地消耗能量。

水餃減肥法關鍵3:嚴守 1800 大卡,打造「熱量赤字」

最後,鄭明輝醫師給自己設定「每日總熱量不能超過1800大卡」的鐵律,透過「熱量赤字」來達到減重效果。所謂熱量赤字,就是攝取的熱量少於消耗的能量,當累積約7700大卡的赤字,體重大約可以下降 1 公斤,是減重核心原則。

小心!水餃這樣吃,熱量血糖都爆表!加碼6招吃得更健康

雖然鄭明輝醫師靠水餃順利瘦身,但如果餐餐都把水餃當成減肥餐,營養師還是會搖頭的!原因很簡單,通常水餃要確保口感多汁的話,餡料往往會混入肥肉,熱量和油脂悄悄飆高。

以一顆水餃約60大卡來估算,如果一口氣吃15至20顆,光一餐水餃就吃下900~1200大卡熱量,再加上重口味沾醬,油脂與熱量、鈉含量都很容易超標,血糖跟著失控!所以,如果想吃水餃吃得更健康,一定要跟著以下6大祕訣:

  • 配菜升級:營養師孫語霙建議,搭配蔬菜湯、皮蛋豆腐、滷蛋豆干,能補充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水餃少吃一些也不怕餓。

  • 慎選湯品:別被酸辣湯、玉米濃湯騙了!這些加了勾芡,其實是「隱藏澱粉」,讓整餐更失衡。

  • 聰明選醬:少用醬油膏、甜辣醬,因為暗藏高糖高熱量,可以改用醋,幫助穩定血糖,如果一定要用醬油,可以搭配蒜泥、辣椒提味,減少鈉和糖的攝取,同時建議用「沾」的而非「淋」,更好控制用量。

  • 飲料搭配:無糖豆漿是好夥伴,補充蛋白質,相對是較為清爽少負擔的選項。

  • 水煮勝過油煎:不要把水餃拿去煎、做成煎餃,因為油煎會吸收更多油脂、熱量暴增,水煮或蒸煮還是相對健康。

  • 控制總量:掌握熱量控制、份量拿捏,再搭配細嚼慢嚥,例如10顆水餃、一碗青菜、一份蛋白質小菜,是營養更均衡的搭配組合。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吃水餃也能瘦?名醫實測水餃減肥法狂甩15kg,掌握3大關鍵就成功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