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劇場精英
【明報專訊】日前看了進劇場的《11旅程之女》,導演陳麗珠在謝幕的時候分享,說其中一位設計師朋友看完這作品後跟她說,「原來劇場不是屬於精英的」,而她非常高興,因為她這位設計師朋友正正是一位精英。看完這齣由11名居住在屯門的婦女演出的編作劇場作品,再聽到陳麗珠的分享,實在是非常感動。筆者由劇初開始,哭到完場,想不到謝幕時又要再掏出一張新的紙巾。
演出的婦女們與陳麗珠相識了20多年,當時導演藉着她們的經歷,創作了作品《在城市列車上的她》、《屯門.暫.借.問》,作品被《南華早報》評為「最好的社區劇場」。社區劇場、編作劇場,看重都是一個社區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他們的日常經驗,屯門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這些婦女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而筆者個人更重視的,是她們身為女性的生活經驗。
於是筆者最先感到震撼的一個畫面,是導演安排其中一名婦女穿著「一件頭」泳衣,穿過「兩面台」左面的門口,走上舞台,她就這樣安靜地站着,但充滿力量。近年出現了「容貌焦慮」這個詞語,女性總是被「凝視」說大腿不夠瘦,眼睛不夠大,皮膚不夠白,但如果你認真地看着,一個人的身體反映了一個人的歷史,是如此獨一無二而美麗的。
演員都是透過展示身體,運用身體無論是聲音,表情或動作,向觀眾傳達情感與信息。演員的身體總是經過「訓練」而「標準化」的,觀眾在劇場總是期待見到能夠做出高難度動作,扮演多種角色,展演多種形態的身體。想起另一劇團劇場空間上個月製作的表演Ellie, My Love,演員竟然可以精準地把每一個動作以「倒帶」的方式完成,展現「倒敘」的時間感,太難了吧!這些並不是我們普通人的身體,當我們在劇場欣賞這些身體的時候,又是否曾好好了解自己的身體?
筆者的戲劇啟蒙,是由上演員課時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覺得自己的感官打開了。而陳麗珠也是這樣的一個導演,她的劇場美學,總是藉着打開觀眾的感官讓他們體察更多無形的事物。看着婦女們擺出「可愛」的姿勢,彼此「對望」時快樂的笑容,重演「回憶」時的投入,還有走過「水橋」的無畏,其中有着一種屬於女性的堅韌。努力欣賞生活的人,總是溫柔而勇敢。
筆者喜歡的「劇場精英」,是那些能夠分享劇場的愛的人們。感謝進劇場,總是能讓觀眾看到劇場最純粹的模樣。本周末,會有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作品《月明星稀2.0》,去年的版本已能感受到另一種「知性上」的純粹,也推介關心此時此地的觀眾入場欣賞。
文:劉螢(香港編劇學生)
編輯: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