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失眠分成3種型態!醫揭非單一成因 常與身心問題共病

NOW健康(TW)

更新於 20小時前 • 發布於 20小時前 • 楊芷晴 報導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根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於2024年發布的「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顯示,台灣整體得分為 81.67 分,僅略高於80分的合格標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有約 40.9% 的民眾表示睡眠狀況不佳,凸顯睡眠問題已成為民眾心理健康的重要挑戰之一。

台灣安眠藥使用量居亞洲之冠 暗藏民眾濫用與成癮的風險

而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及相關文獻,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 10–30%,部分地區甚至高達 50–60%。意即,失眠已經是僅次於感冒的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振興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表示,失眠更與情緒障礙、注意力下降與身心健康密切相關,堪稱現代人面對的重要健康課題。

精神健康基金會指出,2023 年台灣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 11 億 6,000 萬顆,使用量居亞洲之冠,若將藥片依序排列,其總長甚至可繞行台灣一圈。這個數字不應該只是被視為「用量多寡」,更是我們重新檢視睡眠照護系統的提醒。同時也顯示許多患者傾向以藥物為主要改善方式,然而這種現況也揭示了安眠藥濫用與成癮的風險。

安眠藥是醫療工具之一,對某些階段性的失眠者來說,短期使用可協助身心穩定、打破惡性循環。關鍵不在於用或不用,而是在醫師專業評估下,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並與非藥物治療同步進行。例如睡眠衛教、壓力管理、認知行為治療(CBT-I)等,都是實證支持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的方式。

國人失眠問題逐漸嚴重 與生活壓力、依賴3C產品密切相關

毛衛中醫師指出,近年失眠問題逐漸嚴重,與快速的生活節奏、壓力增加及電子產品普及有密切關係。例如,藍光與社交媒體干擾生理時鐘,影響入睡品質 。有趣的是,一項挪威的回溯研究以「Can′t Sleep」等關鍵字分析搜尋量,結果顯示日本、台灣與瑞典為搜尋率最高的3個國家;日本每十萬人搜尋「無法入睡」約 54 次(全球平均為 3.6 次),台灣也高達 39 次,是全球平均的 11 倍左右。

失眠的原因並非單一,其中壓力是最常見的誘發因子。當情緒緊繃或焦慮時,大腦處於警覺狀態,交感神經興奮、難以放鬆,進而影響入睡與整體睡眠品質。部分研究也發現,人際壓力甚至比工作壓力對睡眠影響更為顯著。

生理上,睡眠也受到「生理時鐘」與「睡眠債務」2大因子的影響。生理時鐘是體內的時間節奏,與光照、作息等密切相關;而睡眠債務則來自長時間清醒所累積的身體需求。若這兩者失衡,便容易出現入睡困難或睡眠中斷等現象。

失眠問題往往並非單獨存在 常與憂鬱、焦慮等病症形成共病

值得注意的是,失眠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症狀。根據臨床觀察與研究,失眠與多種身心疾病高度共病,例如焦慮症、憂鬱症、慢性疼痛、氣喘、胃食道逆流、夜間頻尿,甚至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等。若僅以安眠藥處理睡眠問題,可能因此忽略背後更核心的健康議題。

毛衛中醫師說明,以憂鬱症為例,超過8成的患者會合併失眠,但當憂鬱情緒獲得緩解後,睡眠品質往往也隨之改善。相同地,對夜間頻尿或慢性疼痛患者而言,若能妥善處理原發問題,睡眠困擾便可能自然減輕,甚至無須依賴藥物。因此,針對失眠的評估與治療,建議應與醫師深入討論潛在共病狀況,從全人角度出發,整合式地處理相關問題。這樣的方式不僅更安全,也更有機會根本改善睡眠,恢復自然入眠能力。

失眠可分成3種型態 嘗試調整規律作息有助於重建睡眠習慣

毛衛中醫師分析失眠有3種型態和建議的應對方式如下:

失眠型態1:入睡困難

▸定義:躺床後 30 分鐘以上仍無法入睡。
▸建議作法:建議起床轉移注意力,避免在床上「強迫自己入睡」。

失眠型態2睡眠中斷

▸定義:半夜醒來,超過 30 分鐘無法再入睡。
▸建議作法:睡前避免大量飲水、調整環境干擾,必要時就醫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

失眠型態3提早醒來

▸定義:提早於預定時間1至2小時醒來且無法再睡。
▸建議作法:可嘗試延後就寢時間、限制白天午睡時間。

上述針對不同失眠型態,提供對應建議的這些方法並非萬靈丹,但對於規律作息與重建睡眠習慣具有明確幫助。

短期服用安眠藥安全有效 待睡眠穩定應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

有些人對安眠藥產生依賴,也有人對其效果心生懷疑。事實上,若經醫師診斷為失眠症並建議使用藥物治療,短期服用安眠藥在多數情況下是安全且有效的。關鍵在於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服藥目的與使用原則。當失眠狀況穩定後,醫師也會協助病人逐步減藥,過程需依個人狀況調整,切勿突然停藥或任意加量。這不僅有助於避免反彈性失眠,也能讓病人逐步重建自然睡眠機制。

面對台灣約4成民眾有睡眠困擾的現況,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多藥物,而是更完善的睡眠醫療體系與全民睡眠教育。當我們正視壓力來源、調整作息與提升心理健康,才有機會真正改善睡眠問題。

毛衛中醫師強調,失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與誤解。若您長期有睡眠困擾,歡迎尋求身心科或睡眠專科的協助,與醫師一起找出最適合的改善策略。睡得好,不只能讓生活更有活力,也是一場身心健康的長期投資。

# 首圖來源/Freepik

查看原始文章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把握長高關鍵期 中醫破除轉骨迷思

NOW健康(TW)

失眠分成3種型態!醫揭非單一成因 常與身心問題共病

NOW健康(TW)

40赫茲聲光刺激延緩失智? 市售產品未見腦波光照同步

NOW健康(TW)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喝水」也會胖?當心是腎臟在求救!醫揭連7天出現「1現象」恐代謝功能異常,4招守護腎功能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米紙】越南米紙:增肌減脂好幫手?減肥推薦用越南米紙替代澱粉?

高燒 Gofever

每年釀50萬胎兒不保 中晚期子癇前症檢測降低不良妊娠

NOW健康(TW)

與祖靈團聚!彰化暖醫翻越南迴、跋涉千里到長濱,送80歲嬤「回家」…女兒淚謝安寧團隊:沒有遺憾了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選擇增添新解方 BTK抑制劑合併療法受關注

台灣健康醫療網

易疲倦兼體重升?飲食改善戒煙後困擾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帶這基因失智風險恐增15倍 守護大腦健康5件事要做到

NOW健康(TW)

降膽固醇最有力!名醫:每天多吃這1食物,遠離壞膽固醇、高血壓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日喝2公升水腎結石仍上門?醫:喝水方式也要對 別等口渴才一次猛灌!

台灣健康醫療網

高溫+空氣污染增33%猝死風險 醫生揭出現2大症狀須求醫

am730

安寧團隊為癌末母親圓夢看海 兒子道愛道謝道別

台灣健康醫療網

無熱量代糖比較健康?研究:恐損男性生育力

am730

七旬婦膝退化難行 機器人復健「像健身」成功萬步登山

台灣健康醫療網

暑假赴日旅遊嚴防百日咳疫情 台灣也創下10年同期新高

NOW健康(TW)

瑞典研究:SSRI抗憂鬱藥可能影響認知退化 醫師提醒勿自行停藥

Heho 健康(台灣)

喝紅茶可抗癌...但千萬別跟「花生」一起吃下肚!醫示警恐致「肝癌病變」

中天新聞網

從癲癇到自閉症表現多樣 罕病腦部變異預測技術新突破

NOW健康(TW)

中暑致命率高達8成!醫曝「3警訊」:體溫破39度恐危險

中天新聞網

返鄉善終!彰基千里旅程 圓滿阿美族長者生命最後願望

NOW健康(TW)

肺癌治療再進化!「機械手臂結合單孔」微創 83歲阿嬤術後5日出院 

台灣健康醫療網

雲林驚爆首例日本腦炎 6旬翁「無旅遊史」住院治療中

中天新聞網

年紀輕輕周身痠痛或關4大生活習慣事 醫生教3招三周回復健康

am730

防災避難包這樣裝 常備藥物、乾糧飲水等8類物資必備

NOW健康(TW)

大學AI導航微創近視雷射矯正新趨勢 精準打造個人視界

NOW健康(TW)

打噴嚏就漏尿? 中年婦靠「1方法」改善尷尬困擾

台灣健康醫療網

腎臟掌管代謝、代謝影響體態!有效護腎把握 4 大守則

Heho 健康(台灣)

健康Do Re Mi/喝茶、吃泡麵=惡性貧血?名醫揭10大警訊

中天新聞網

害怕癌症化療副作用想試「自然療法」?醫:可作為輔助 但不能取代正規治療

am730

代謝綜合症症狀|5項有3項超標 血壓偏高/中央肥胖易出事!

am730

心房顫動恐增腦中風風險?這治療提升安全「不揪心」

Heho 健康(台灣)

健康Do Re Mi/失智奇蹟清醒3天!醫曝「迴光返照」真相

中天新聞網

走過10多年憂鬱、3度輕生,她創「點點心理學」助萬人走出情緒黑洞

康健雜誌

拒當「電扶梯醫師」!他創《A-pen》打破醫界交流高牆

康健雜誌

浸浴好處|放鬆身心擊退失眠 瘦身促進血液循環

am730

死因裁判|14歲少女接種復必泰後心肌炎猝逝,死因庭裁定「死於自然」,家屬哭訴:100%關疫苗事!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別再用壞習慣「養蟑螂」!專家點名:6行為+1種蔬菜最吸蟑

康健雜誌

高血壓少為人知的原因?解析高醛固酮症

台灣健康醫療網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把握長高關鍵期 中醫破除轉骨迷思

NOW健康(TW)

識食有益健康 這類蔬菜助你吸「鉀」 降血壓消水腫

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