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選擇增添新解方 BTK抑制劑合併療法受關注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靖昀報導】淋巴癌對於健康威脅不容小覷!國人近9成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濾泡性淋巴瘤(FL,約15%)與邊緣區淋巴瘤(MZL,約10%)合計約占B細胞淋巴瘤25%,兩者皆屬於惰性淋巴瘤。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又多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使得診斷與治療困難度增加。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明志醫師指出,FL與MZL分別為第二﹑三常見的惰性淋巴瘤,患者得長期與疾病對抗共存。但長者對於傳統化學治療耐受力較差,且副作用明顯,隨著標靶藥物日新月異的發展,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BTKi)提供了高齡患者另一種、甚至是無化療的治療選擇。臨床醫師可根據高齡患者的身體狀況,評估調整劑量,以減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適。
高齡病患難擋化療毒性 無化療選擇已成治療新趨勢
濾泡性淋巴瘤(FL)及邊緣區淋巴瘤(MZL)等疾病雖病程較慢,但容易復發且難治癒,高齡患者多難以承受高強度化療帶來的不適感。張明志醫師舉例,曾有一名70歲FL患者,接受化療長達七年多,隨著病情反覆復發,甚至持續惡化,後經評估改採標靶藥物治療,才逐漸控制疾病,但仍為時已晚,最後罹患肺炎離世。「事實上,針對年紀較長的惰性淋巴瘤患者,治療上得評估共病等多因素,若使用較強的化療,藥物毒性較大,因此一定得改變治療方式,以幫助治療成效。」張明志醫師強調。
BTKi合併療法治療FL病患 可望提高存活率
針對不適用化療或化療後復發的高齡濾泡性淋巴瘤(FL)患者,張明志醫師指出,根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資訊網(NCCN)最新國際治療指引,現已納入以BTK抑制劑作為第三線治療選項之一。此類新型治療策略,為經歷多線治療後的FL患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臨床研究顯示其在延長中位存活期方面具有潛力。
目前在台灣,BTK抑制劑聯合療法已獲核准可用於濾泡性淋巴瘤(FL)第三線及以上治療,為患者提供一項相對可負擔的自費選擇。台灣也是全球第二個核准此療法用於FL三線治療的國家。臨床經驗顯示,若能及早介入此治療,有助於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張明志醫師表示,若未來能將此療法納入健保給付,不僅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也有助於台灣醫療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進一步造福更多病友。
MZL易復發且難治 醫:現已有新型標靶方案,及早使用有助於維持生活
邊緣區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 MZL)屬於惰性B細胞淋巴瘤,臨床上依發生部位可分為三型。在台灣,胃部MZL較為常見。治療時,會根據患者病情評估,包括手術、藥物治療等多種方案。部分患者因惡性度不同,治療策略與預後也有所差異。
張明志醫師點出:「傳統上,針對高齡或合併多重疾病的MZL患者,臨床上常使用抗CD20單株抗體等藥物,但需注意潛在副作用,如B型肝炎再活化、血球減少等。部分患者若因免疫力下降導致感染,建議儘早就醫,以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此外,張明志醫師也進一步強調,雖然目前MZL無標準化的療法,尤其針對復發或難治型(R/R MZL)患者,治療選擇有限且臨床挑戰大。但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如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已被列為復發或難治型MZL的治療選項之一;而臨床研究也顯示,這類藥物可作為無法接受化療或抗CD20單株抗體治療患者的另一選擇。MZL患者若能及早使用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有助於提升治療反應,並有機會達到緩解,醫師會根據個別病患狀況,評估是否適合使用此類藥物。
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的副作用相較傳統化療較為可控,部分藥物在心血管安全性方面也有進步。醫師可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調整治療方案,協助患者維持治療的持續性,有助降低對傳統治療副作用的疑慮,對於高齡或有多重共病的患者提供不同治療選擇。
支持病患持續治療關鍵 攝取足夠蛋白質.維持體力
「治療成效關鍵仍在於病患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無論是濾泡性淋巴瘤(FL)或邊緣區淋巴瘤(MZL)的病患,在治療期間最重要就是維持體力,才能打好對抗疾病的基礎;張明志醫師呼籲,病患體能表現要好,飲食就得營養均衡,最重要就是得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若為高齡患者也得控制好三高問題,降低血管病變風險,並減少出入人潮擁擠公共場所,才有助於治療成效。
免責聲明:本資訊目的在於向公眾傳遞疾病相關知識及醫藥前瞻資訊,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非廣告用途,不構成對任何藥物的商業推廣或對治療方式的推薦,亦不能代替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的臨床意見、診斷或治療,如有任何問題請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