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等崩潰才休息!銓敘部將增身心調適假 醫師:不只公務員需要
銓敘部近日提出公務員「身心調適假」草案,每年可請三天、無須附證明,引發熱議。有人自嘲「最需要調適的其實是我們這些社畜吧?」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這不只是放假,更是守護心理健康的關鍵。若無法及時調適,長期壓力恐怕會演變為精神疾病。他也呼籲,民間企業若能及早跟上,將有助於員工健康與組織永續發展。
你沒病但其實撐得很累了!?
楊聰財指出,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明顯升溫,焦慮症、憂鬱症的就診人數年年成長,而患者主力族群,正是處在職場核心的中壯年。
「這些人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卻睡不好、胃痛、心悸,身體在喊停,但他們仍咬牙撐著。」楊聰財說,多數人並未達到請病假的標準,卻早已處在心理與生理的邊緣地帶,這正是「亞健康狀態」,若沒有適時調整,就會演變為正式的精神疾病。
傳統病假制度僅限於「明確生病」的狀態,但現代職場需要的是一種「喘息空間」,讓人有機會在身心崩潰前先拉自己一把。
不敢請假的真實案例 以為撐過結果更崩潰
案例一:30歲金融業女性小惠在高壓證券業工作,績效導向讓她長期處於焦慮狀態。雖然出現失眠、胃痛、心悸,但因無診斷證明,只能靠咖啡和止痛藥硬撐。就在某日在捷運上恐慌發作昏倒,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症,需休養至少一個月。她深感自責,認為自己「不夠堅強」、「拖累團隊」,歷經半年治療才慢慢恢復。
案例二:40歲科技業主管小傑面對「上壓下擠」的雙重壓力,每晚睡不到3小時,假日也無法真正休息。就怕請假代表逃避,直到嚴重憂鬱發作才就醫並開立藥物與兩週休養假。雖然公司表面支持,但之後被邊緣化,升遷機會幾乎歸零。
楊聰財說,大多數人不是不想請假,而是不敢請假。他們怕被貼標籤、怕失去位置、怕被取代,這種壓力不比病痛輕。
為何現在需要身心調適假
楊聰財分析,從臨床與社會觀察發現,現代職場的工作型態、數位文化與社會結構已大不同,導致上班族面對心理壓力的來源愈來愈複雜。
1. 工作性質轉變:從體力活變成「情緒勞動」
現代上班族除了要完成工作,還被期待「展現熱情」、「團隊精神」、「高親和力」,久而久之形成情緒耗竭。
2. 數位焦慮與即時回應壓力
即使休假,也可能仍在LINE群組回覆訊息,長期處於「不關機狀態」,讓大腦無法真正修復。
3. 職場壓力無聲化:冷暴力、邊緣化難以申訴
語言羞辱、冷暴力、排擠等情況常見,但因無明顯外傷,難以主張病假或申訴。
4. 情緒支持系統瓦解
現代人普遍缺乏家庭後援,特別是單身族或少子化家庭,當壓力來襲時,無人傾訴,常「一人獨撐」,沒有情緒出口,容易陷入孤單與憂鬱。
國際企業已起步 提升產能和忠誠度
企業開始意識到「情緒出走成本」, 員工頻繁請假、無法專注、產能降低、離職率上升,都讓企業痛苦不堪。不如預留彈性假期,讓員工能適時自我調節,反而能延長工作壽命。
像日本、加拿大、德國等國,已有企業陸續推動「靜心日」、「心理健康日」或「短期復原假」等制度作為員工關懷措施,不只當作福利,更被視為提升產能與忠誠度的策略之一。
撐過去就好? 是不是該給自己喘息機會了?
楊聰財呼籲,民間企業未必要照抄公務體系,但可嘗試推動更彈性的假期制度,例如:
- 增設情緒彈性假或靜心日
- 員工每半年可請1至2天的心理調整假
- 導入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員工協助方案,匿名心理諮詢資源
「你不需要病倒,才有資格好好休息。」下一次,當你累到想哭,不如誠實面對內心,問問自己一句話:「我是不是該,給自己一個喘口氣的機會了?」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