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不是「買漂亮」這麼簡單!三件術前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你是把醫美當保養,還是當治療?在醫美越來越普及的時代,越來越多人「花錢想變美」,但也越來越多人忽略了這件事其實是「醫療行為」。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長庚診所副院長胡倩婷醫師提,把醫美當消費,就容易踩雷;把醫美當醫療,才懂得保護自己。
醫美不是變美套餐 其實是醫療行為
雖然不少民眾走進診所的心態就像進美容院一樣,覺得是花錢買一個「變美的過程」,但胡倩婷語氣堅定地表示「醫美是醫療行為。」這樣的治療涉及醫師專業判斷與操作、護理人員的配合,甚至與個人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並非外表上的「做臉」那麼簡單。
她舉例,若身體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例如經常熬夜、壓力大、荷爾蒙失調,肌膚自然無法回復良好狀態。這樣的身體條件下即使施打雷射或玻尿酸,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她提醒大家,美麗的根源來自健康的身體,而不是儀器與金錢堆砌出來的外表。
術前溝通比治療本身更重要
多數醫美糾紛的起點,其實並不是療程本身,而是術前溝通的不足。許多民眾在進行療程前,期待一次性就能見效,甚至將雷射視為「變白神器」,但忽略術後仍需防曬與保養,導致效果不如預期便產生落差與不滿。
胡倩婷醫師提到,有些病患會將醫師當初提及的療程次數記得一清二楚,像是「醫師說5次就會好」,等到第6次還有一點瑕疵,就質疑醫師「沒有說到做到」,甚至要求退費。這樣的狀況若事前說明不夠明確,就很容易演變成不必要的衝突。
「醫美是一種改善,不是一種承諾。」她強調,讓患者對效果有正確認知,是醫療過程最重要的一部分。胡倩婷也提醒,醫師的每句話都可能被病患牢記,因此話術要誠懇保守,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
同樣是醫美 醫院與診所的選擇差別
面對琳瑯滿目的醫美選擇,民眾常常會被診所亮麗的裝潢與溫柔服務吸引,誤以為這樣就等同於安全與專業。但胡倩婷醫師提醒,診所和醫院提供的治療強度、安全標準與費用規範其實差異很大。
胡倩婷醫師建議,如果是簡單保養性的療程,如脈衝光、音波拉提,診所就能安全執行;但若涉及玻尿酸、童顏針或雙眼皮手術這類較具侵入性的治療,還是建議選擇醫院,除了醫師經驗更完整,也能在有需要時由麻醉科醫師與手術室團隊支援,提升整體安全性。
此外,醫院的收費標準也更為公開透明,每項治療都需上報衛福部,民眾可於網路查詢,而診所則多採包套或客製報價,變數相對較多。因此她建議,若是單純保養性的療程,診所可以選擇;但只要牽涉麻醉、侵入性療程,還是以醫院較為安全。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